指南与共识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诊疗指南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1089(2009)10-0069-06doi:10.3969/j.issn.1008-1089.2009.10.0321急性胃炎急性胃炎系指由不同原因所致的胃黏膜急性炎症和损伤。常见的病因有酒精、药物、应激、感染、十二指肠液反流、胃黏膜缺血、缺氧、食物变质和不良的饮食习惯、腐蚀性化学物质以及放射损伤或机械损伤等。1.1临床表现上腹痛、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是急性胃炎的常见症状,药物和应激状态所致的胃炎,常以呕血或黑便为首发症状,出血量大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由于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胃炎,常同时发生急性肠炎而出现腹泻,重时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甚至低血压。腐蚀性胃炎常引起上腹部剧痛,频繁呕吐,可伴寒战及发热。也有部分患者仅有胃镜下所见而无任何症状。体征:大多数患者仅有上腹或脐周压痛、肠鸣音亢进,特殊类型的急性胃炎可出现急腹症,甚至休克。1.2诊断要点1.2.1胃镜检查有助于诊断。食物中毒患者宜于呕吐症状有所缓解后再考虑是否需要行胃镜检查,由药物或应激因素所致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宜及时检查,以期早期诊断。吞服腐蚀剂者则为胃镜禁忌。胃镜所见为胃黏膜局部或弥漫性充血、水肿、有炎性渗出物附着,或有散在点、片状糜烂或浅溃疡等。有出血症状者可见胃黏膜有新鲜出血或褐色血痂,黏液糊为鲜红色或咖啡色,活检组织学主要见黏膜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糜烂。1.2.2疑有出血者应做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血细胞比容。1.2.3感染因素引起者,应做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检查,粪便常规和培养。1.2.4X线钡剂检查无诊断价值。1.2.5急性胃炎应作出病因诊断,药物性急性胃炎最常见的是由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酮洛芬、吡罗昔康、吲哚美辛等以及阿司匹林所致。对严重外伤、败血症、呼吸衰竭、低血容量性休克、烧伤、多脏器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应激状态时要警惕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常见的还有酒精性急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等。1.2.6急性胃炎应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相鉴别。1.3治疗方案及原则1.3.1针对病因,去除损害因子,积极治疗原发病。1.3.2严重时禁食,以后流质、半流质饮食。1.3.3对症和支持疗法:呕吐患者应不能进食,应补液,用葡萄糖及生理盐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伴腹泻者注意钾的补充。腹痛者可用阿托品、复方颠茄片或山莨菪碱等解痉药。1.3.4药物治疗①抑酸剂:可应用H2受体阻滞剂: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或西咪替丁200mg,每日3次或4次。不能口服者可用静脉滴注。②胃黏膜保护剂和抗酸剂:硫糖铝、胶体铋、氢氧化铝凝胶剂或其与氢氧化镁的混合剂,每日3~4次口服。③细菌感染所引起者可根据病情,选用氟喹诺酮类制剂、氨基糖苷类制剂或头孢菌素。④应激性急性胃炎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应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临床常用法莫替丁40~80mg/d静脉滴注,或雷尼替丁300mg/d静脉滴注,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效果更强,疗效更显著,如奥美拉唑40~80mg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每日2~3次。2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系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和(或)腺体萎缩性病变。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我国成年人的感染率比发达国家明显增高,感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窦炎患·96·中国临床医生2009年第37卷第10期(总789)ChineseJournalForClinicians者感染率一般为70%~90%。其他原因如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十二指肠液反流,其中胆汁、肠液和胰液等可减弱胃黏膜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发生炎症、糜烂和出血,并使胃腔内H+反弥散至胃黏膜内,刺激肥大细胞,促进组胺分泌,引起胃壁血管扩张、炎性渗出而使慢性炎症持续存在。此外,口鼻咽部慢性感染灶、酗酒、长期饮用浓茶、咖啡等以及胃部深度X线照射也可导致胃炎。我国胃炎多以胃窦部损伤为主,炎症持续可引起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胃体萎缩性胃炎常与自身免疫损害有关。2.1临床表现2.1.1症状无特异性,可有中上腹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节律性,一般于食后为重,也常有食欲缺乏、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一部分患者可无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