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其心理干预摘要: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发现: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影响胃液分泌、黏膜血管充盈和胃壁蠕动。当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与各种体质因素联合作用时,就可能产生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单纯用药物治疗的疗程长,疗效低,复发率高,如果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并心理治疗则可能显效快,复发率也会明显降低。因此,从现代医学模式来探讨影响消化性溃疡的心理社会因素及相应的心理干预。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干预引言:早在1950年,美国学者Alexander提出身心疾病的概念时,就将消化性溃疡列为典型的7个心理疾病之一[1]。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关于PU的致病因素大致分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过多,遗传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然而还有5%~20%的患者没有明确的病因[2]。近年来有研究表明PU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2]。本文就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对PU的影响及相应心理干预做一综述。正文1.心理及社会因素1.1心理因素国内许多学者将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目前,许多研究者认为心理因素在溃疡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而且还发现PU的发生及愈合与心理过程中的情绪过程和个性心理中的人格有密切的关系。1.1.1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研究发现大多PU患者都有焦虑、抑郁以及焦虑合并抑郁等明显的不良情绪[4~6]。情绪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也是PU的一个致病因素[4]。目前,大量研究发现,紧张、焦虑和过分压抑等情绪,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通路影响消化系统功能,进而与PU的发生密切相关[5],因此探究如何改变PU患者的情绪以帮助患者康复便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国外学者Wilhelmsenetal做前瞻性研究发现为期4个月短期的认知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神经质特点和焦虑情绪[6];我国学者通过对患者辅加健康教育和心理社会支持治疗或者进行内科治疗的同时,合并小剂量抗抑郁药不仅能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而且能更好地提高PU的疗效。此外,溃疡疾病本身也可导致情绪障碍的发生或加重,因此,PU与情绪障碍可互相影响[7]。情绪影响PU愈合的机制大致如下:情绪既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又与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植物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焦虑、抑郁和愤怒等负性情绪可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的失调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迷走神经异常兴奋,可刺激胃壁细胞和G细胞,使胃酸分泌过高,造成充血的胃黏膜脆性增加而发生糜烂性溃疡;同时也可以通过内分泌系统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加,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抑制胃粘液的分泌,从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1.1.2人格PU患者很早就被认为是一组具有一定人格特征的群体[8]。由于存在多种人格量表,不同的量表对人格的分类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学者对PU患者的人格特征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如自负和独立[9],压抑、抑郁和自我中心[10],A型行为[11],高神经质[12]。基于大多数学者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PU的人格进行评定,现以此来探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共88项,分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及掩饰性(L)。其中内外向(E)量表与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有关;神经质(N)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许多研究结果均显示PU患者的E分低,N分高[13]。这说明PU患者神经活动是以抑制占优势,而植物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差。因此,这种个性特征使得患者在应对生活事件时更容易遭受情绪应激,进而产生不良情绪,促进PU的产生并影响其愈合。1.2社会因素1.2.1社会生活事件社会生活事件指人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它是造成心理应激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