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笔谈·!!作者单位:"##$$%上海,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通讯作者:王泽欧,&’()*+:,-./0/12%$34.(有关弱视诊断的思考———弱视定义的再商榷王泽欧!!我国人口众多,如果弱视患者按检出率"356来计算,保守估计达7千万。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是成功治疗弱视的关键,准确掌握弱视的定义及发病机理是进行正确诊断的的基础。虽然全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先后制定了斜视弱视的定义和分类(2859)以及弱视的防治规范(288$),与我国早期眼科学专著[2:$]中的有关论述来比,有定义更加周严,且可操作性较以往强的特点,在我国的防治弱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临床工作中,也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有些患者临床一般检查未见眼部器质性病变,矫正视力低于#35,但经角膜接触镜矫正或经手术矫正后视力达到或超过23#[7]。也有部分医师仅重视视力而忽略年龄因素,出现对无斜视、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和形觉剥夺等因素,而仅凭最佳矫正视力低于#35就诊断为弱视的情况。对与患者及家属来说不仅是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对患者及家庭的生活和工作及心理造成了不必要的压力。随着近年来各项检查技术的进步,尤其角膜屈光手术的开展,使角膜地形图、眼像差仪等更能全面反映眼球光学状态的设备成为眼科常规检查,发现有部分虽然经过眼科一般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但矫正视力低于正常的患者,经角膜地形图和(或)眼像差仪的检查有明显的光学异常,并能反映矫正视力下降的原因,经临床矫正这些光学异常后,视力确实提高,并能达到或超过23#视力[9,%]。对于上述情况,是客观事实,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因此,有必要对弱视的诊断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作者认为临床工作中弱视诊断有待商榷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弱视诊断的公式化;第二、弱视检查的简单化;第三、弱视定义的周严性及可操作性有待完善。第三点即是以上两点的问题出现原因,也是解决临床中困扰医生的关键。一、弱视定义的变迁及弱视的机理23弱视定义的变迁:我国有代表性的眼科早期专著中[2:$],将眼球无器质性病变,而矫正视力不能到正常者,称为弱视。无视力及矫正视力的标准,也无矫正方法及检查方法的具体论述。可操作性差。眼科学第二版[%]在弱视的临床表现中提出视力减退,常在#3$以下这一具体标准。眼科学第三版[;]和第四版[5]及眼科全书[8]提出视力低于#35且不能矫正的标准。眼科全书中凡用一般临床检查法眼部无明显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低于#35,且不能用镜片矫正者,均列为弱视。医学百科全书眼科学[2#]中指出戴矫正镜片不能达到正常视力的具体矫正方法。以上书籍均未提及年龄因素对视力的影响。中华眼科学会斜视弱视学组规定的标准中除指出矫正视力低于#38这一标准外,在附注中还提出注意年龄因素的观点。以上标准的提出,使弱视的诊断有较强的操作性。眼科学第五版[22]中认为弱视是在视觉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视觉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从而造成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一般眼科检查未见换班中心凹异常。定义中未提及具体矫正方法及具体视力标准,而提出矫正视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这一灵活的标准,并在检查分析中特别提到"岁:7、9岁的儿童视力可能达不到23#,但只要达到#39并且双眼视力均等,说明视力发育正常。但无各个年龄段的正常视力范围。"3弱视机理的认识:眼科代表专著中对弱视的发生机制的认识是极为统一的[2:$、%:8,22],既所有弱视都是由于失去了正常物像对视网膜中心凹的刺激,因而阻碍了视觉功能的正常发育所引起。即弱视是由视功能在发育期受到抑制或废用所形成。二、不同年龄段的视力发育人眼视力不是一生下来就完好的,而是出生后在原有视器官组织结构和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外界刺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自然条件反射逐渐发育形成的。临床视力是指中心视力,是对辨别力视·#"2·中国实用眼科杂志"##%年"月第"7卷第"期!<=*>?@A)4BCD=B=)+(.+,E/FAG)A0"##%,H.+"7,I.J"万方数据功能检查的一种,是心理物理学检查,受多种因素影响。视觉神经元对光刺激的反映活动有赖于落在其感受野之内的照明光强、光谱特性和和模式的空间与时间结构。视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