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年第期第卷总第期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王,文化模式视野中的中西文化比较—评刘承华先健《文化与人格》胡焕龙‘,王达敏“淮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淮南摘要〕刘承华先生的《文化与人格》一书创造性地运用鲁斯·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说,形成自己“文化模式一文化成果”的理论构架,进行中西文化比较。文章认为,特定的人格结构模式是某种文化的精髓,它决定了特定的文化模式,而这种文化模式又决定着其外在纷繁具体的文化形态文化成果、人的发展格局及特征,这就抓住了中西文化比较的“枢纽”,使中西文化比较最大限度地跳出“个别”,上升到“一般”,具有创新意义。〔关键词〕文化模式人格结构模式文化形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一一刘承华先生的《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年月出版。作为“世纪大学生素质教育教材”,该著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创新之作。世纪年代,我国学术界曾先后三次掀起文化讨论的热潮,中西文化比较成为近年来的学术热点,国内外学者写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理论、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概论、中西文化一般性比较等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推进了中西文化研究的学术进程。但这些研究中的中西文化比较,或偏于个人的探索,在一些问题上持一家之见,不适合作教材或止于一般性的平面化的比较与史实梳理,学术价值不高。刘承华先生的这部《文化与人格》很好地吸取并消化了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关于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融人著者近多年来关于中西文化的深入思考。作为高校中西文化的比较学科的教材,它不仅是迄今为止的第一部,具有开拓意义,而且更以其独具特色的理论构架,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中显示出创新意义。《文化与人格》一书具有独特的学术视角和理论构架,它以文化起源为逻辑起点,以人格结构为核心的“文化模式”作论证支点,纵向描述中西文化各自生成的历史、逻辑轨迹,横向比较中西文化在众多方面的不同特质。文化,作为人类文明进程的表征和积累,从精神到物质,可谓包罗万象,千姿百态。现代人类文化学建立以来,学者们总是费尽心思力图明确“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并以此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世纪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给文化下定义,把文化看成一个包括从人的知识、信仰到能力、习性等在内的复合整体。这一定义长期被视为文化的经典性定义。随后英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也以描述方式给文化下定义,并认为文化包含物质设备、精神方面的文化、语言、社会组织等内容。美国人类学家克鲁克亨则把文化认定为人类生活方式或生存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形式样物质又包含隐性式样精神。我国当代学者梁漱溟、庞朴等人也都分别从精神心、社会制度心物结合、物质等层面把握文化的内涵与结构。迄今世界各国著名学者给文化下的广有影响的定义不下一百七十种,但每种定义似乎都无法穷尽文化的意蕴,充分揭示其内在机制。文化,似乎成为由人类创造却又难以为人类理性全面把握的怪物。世纪年代,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构建了文化学研究的“文化模式”理论。她认为特定的民族、社会心理与思维方式酿造特定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不是文化诸物质、现象的机械组合,而是综合收稿日期一一作者简介』胡焕龙。一,男,安徽凤台人,淮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王达敏一,男,安徽极阳人,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淮南师范学院学报第卷有机的整体把握民族文化心理去分析其文化模式的有机整体,进而理解纷乱复杂的文化现象,是文化研究的突破口追溯文化发生的来龙去脉,更是理解各种文化现象的根本所在。刘承华先生创造性地运用文化模式理论,认为文化的内涵就是文化成果和文化模式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在这两大类中,前者包括一切由人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为广义的文化定义,后者则指在不同文化成果中所包含的相似型结构,是为狭义的文化定义。文化模式是对文化成果的抽象,文化成果是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