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诗经《蒹葭》教学设计范文《蒹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下载后可任意编辑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请同学们仔细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2、学生试读。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三、学生沟通资料,译读全诗1、老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2、小组沟通,自学全诗。3、汇报自学成果。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致的图画。2、播放背景音乐,老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感受画面之美。五、三读,感受结构美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2、全班沟通。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六、情读,感悟诗中情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静寂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他的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请你在朗读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练读。2、指名读,评议。3、全班诵读。七、课堂小结1、《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对情感的感悟让我们用心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2、全班齐读。【板书设计】蒹葭情景交融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蒹葭》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纳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学生分析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老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老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育学生感受、制造美的情趣。2面对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下载后可任意编辑3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制造美的动力。课前准备1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一)导语设计: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致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