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教学设计(五读感悟)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层次。3、了解文中所蕴涵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层次。教学难点:了解文中所蕴涵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写文章和说话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有没有区别啊?古人也一样。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古白话文作品还记得吗?(指名回答)那篇文章更多的是古人说话所用的语言。古人写文章所用的语言,叫做“文言文”。而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多文言文寓言故事,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还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警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大声地诵读着这样的文字时,就如同聆听古人的教诲,会倍感亲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则,(出课题——《寓言二则》)看看从中,我们能明白怎样的道理。二、揭题。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揠苗助长》。(板书课题)师:大家要注意这个“揠”字的写法,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生答。)你们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吗?用“拔”的方法能不能帮助它快长啊?咱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有趣的文言文故事。三、“五读”深化,理解感悟。1、“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可以向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寻求帮助,看看谁能把课文正确、通顺地读下来。指名读,师正音。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注意“闵、揠、趋、槁、矣”等字的读音。2、“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师:“这样文章离我们现在比较远,读的时候只有注意停顿,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老师读的时候,大家用“/”标出句子中的停顿,这是我们今天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大‘法宝’。一会儿尝试着自己再读。“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②芒芒然/归,谓其人/曰。③予/助苗长/矣!3、“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要求:读的响亮、抑扬顿挫、有韵味。师随即进行指导,按照画出的停顿来读。重点指导: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师:大家读的很好,那么关于这个故事你们读懂了哪些句子?哪些还没读懂?(指名回答)小组里讨论之后,指名说。根据学生回答,师随即问:“你是怎么读懂的?”生:“结合注释。”师:“这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又一大‘法宝’——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进行指导的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句子,即使把注释放进去,也还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不一样,就用‘换一换’的方法,换一下顺序。这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三大‘法宝’——换一换。”师:“‘之’字的三次出现,分别选择哪种意思?”(结合上下文意思进行选择。)谁能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意思?4、“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你觉得文中的“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读到的?找出具体的文字说一说。再读一读。5、“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带着理解细细品读,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四、深化理解。假如你是被“揠”助长的禾苗,在枯萎之前,有什么话对你们的主人说吗?这个故事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五、总结学法。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都运用了那些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1、读准停顿。2、结合注释理解意思。3、用换一换的方法疏通句意。4、五步阅读,理解层层深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回忆一下,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掌握了吗?今天,你们就用上节学过的方法,小组同学合作学习这则《刻舟求剑》,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二、合作学习。师:“以小组为单位,用上节课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充分自学。一会进行‘五读’竞赛。”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投影出示“五读”的要求。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