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4一、课题:看云识天气二、教学目的:体会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几种修辞方法的作用。了解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掌握分类别在本文中所起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的作用。领会这种说明文的特点。三、教学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解释天象。四、教学难点:文章的第二部分。五、课的类型:综合新授课。六、授课时间:1课时。七、教学方法:讲授法。八、教学用具:图片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茫茫宇宙,变幻莫测,天上的云彩,更是变化无穷。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经验,根据天上不同的云彩判断天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与天气相关的知识短文。(二)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1.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解释词语。①给加点字注音:棉絮(xù)点缀(zhuì)预兆(zhào)绫(líng)纱粼(lín)波绸幕(mù)②解词:峰峦清晰绫纱朦胧姿态万千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3.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①学生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理清说明顺序。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要识天气可以看云。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②讨论:这一课的结构形式怎样?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明确: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三)整体感知课文,揣摩、把握关键词语1.默读第一部分,说说这一部分的结构形式。“总-分-总”的结构形式。2.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的。第一句是中心句。“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3.思考:本段说明的语言生动形象,表现在哪些地方?①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了两组对比。②用词非常准确、生动。例如:描写各种云的运动的特征时,用了“飘、排列、盖住”。写天气变化时,用了“点缀”、“笼罩”。(四)重点分析第二部分。1.第2自然段与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这部分可以分为几层?分为两层:第一层:(3—5)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二层:(6)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3.边看课文,边填表,完成课后练习一。4.第二部分第一层说明语言生动形象表现在哪些地方?(1)贴切的比喻。“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2)拟人的手法。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高层云了。”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3)描写的语句。“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5.自学第6自然段。(1)本段第一句起什么作用?过渡句,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2)读课文填表,理解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光彩天气征兆晕华虹霞(3)这一部分的语言生动形象又表现在哪些地方?明确: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五)朗读第7自然段,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语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