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一.导语今天,同学们的气色都很不错,那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生过病吗?那生病以后该怎么办?(吃药,看医生)对,只有这样,才能把病治好。其实,人人都生过病,所以一个人如果患了点病看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患了病却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自己没病,拒绝治疗,结果就会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这样的人,现在有,过去也有。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样的一个人,他就是我国战国时期蔡国的国君――蔡桓公。二.题解1.现在请同学们翻到课本128页,课文的题目是-(板书课题后介绍)课文选自《韩非子》,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文注解1,作者韩非,是战国时候重要的思想家,《韩非子》是他的论文集,《韩非子》这个书名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韩非文集”。扁鹊,是我国传说中的上古名医,但文中所说的扁鹊,不是传说中的那个上古名医,而是战国时期的名医秦越人,因为他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传说中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2.现在请同学们再看课文标题,“扁鹊见蔡桓公”,“见”,是进见,“扁鹊进见蔡桓公”,这是课文记叙的中心事件。那么,扁鹊进见蔡桓公的情况如何?课文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三.教学目标1.准确掌握生字词的读音。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3.理解课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记叙的特点。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和吸取做人的教训。四.教学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2.正音(1)扁鹊()蔡桓()公腠()理骨髓()立有间()桓侯不应()好()治不病(2)汤熨(“汤”同“烫”)还走(“还”同“旋”)火齐(“齐”同“剂”)3.齐读课文思考题(1)扁鹊几次进见蔡桓公?(2)每次进见蔡桓公,扁鹊说了哪些话劝他及时治病?(3)蔡桓公对扁鹊的劝告都有哪些反应?结果怎样?(4)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扁鹊见蔡桓公”这件事?4.讨论问题,理清课文情节:扁鹊(见)蔡桓公一见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见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不应不悦三见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又不应又不悦四见望、还走在骨髓,无奈何也故使人问之结果逃秦体痛身死(从一见到四见,扁鹊每次进见隔多长时间?(十天)且每次进见蔡桓公的病情都有变化。可见,课文是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的病情发展为线索记叙事件的,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都很不错)5.解决疑难词语和句子课文字面很浅显,我们就不逐句翻译了,(提问)现在哪个同学对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或句子还没弄清楚的请举手。(学生找问题,老师或其他同学解答,要注意区分几个古今异字:间、深、居、益、走、故、请、索)6.具体研习课文一层:扁鹊进见蔡桓公,“立有间”,站了一会儿,请同学们联系下一句,扁鹊“立有间”干什么呢?(留心观察蔡桓公)这是中医的一种诊病方法,即“望诊”。经过观察分析,扁鹊诊出蔡桓公有病在哪?(腠理)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结果?(“将恐深”)面对扁鹊的劝告,桓公怎么说?(寡人无疾)大家想一下,从桓公的这句话可看出,这次进见扁鹊是不是专门来给蔡桓公看病?(不是)这是一次礼节性的进见,而扁鹊却能在观言察色中看出桓公有病,病在哪里,说明扁鹊的医术确实高明,可惜桓公不听劝告,只相信自己。扁鹊出来后,桓公又说了什么话?(“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里的“医”指谁?(扁鹊)谁“不病”?(桓公自己)蔡桓公到底有没有病?(有)蔡桓公自己有了病不承认,还讽刺扁鹊卖弄本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蔡桓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固执、自信不听劝告,讳疾忌医)这样,“居十日”,过了十天,扁鹊第二次进见时,发现蔡桓公的病情有变化吗?(“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病情加重了,这回蔡桓公应该听劝告了吧?(没有)桓公的反应是(“不应”),神态是(“不悦”)。又过了十天,扁鹊第三次进见,这时桓公的病灶已到了哪里?(“在肠胃”)病症已侵入到了肠胃,病情越发严重,蔡桓公的反应是“又不应”、“又不悦”,“又”说明蔡桓公态度确实非常固执,冷冰冰地把医生拒于千里之外。不知不觉又过了十天,第四次进见的时候,扁鹊有什么样的举动?(“望桓侯而还走”)二层:同学们比较一下,扁鹊第四次进见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吗?(一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