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18.《杨修之死》【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文的生字的正确读音和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3.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理解历史与生活、人物和艺术形象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重点难点】1.探究杨修死因、分析人物性格,明确历史人物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区别2.感受古典小说的文化底蕴、理解历史与生活、人物和艺术形象的关系3.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保持谦逊自持的健康心理。【教学设想】1.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重要的细节,为此后的讨论奠定基础。2.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分析曹操的形象和认识杨修的死因。【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在这悲壮的乐曲中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三国》开篇就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英雄迭现,今天我们就从中淘出一位英雄来学习一下。聪明杨德祖,世代系簪缨。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他就是——杨修。2.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3.通假字“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二、感知课文1.朗读要语速要适中,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要读出感情来。2.本文的叙事线索--“身死因才误”。3.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选文围绕曹杨之间的矛盾写了七件事。从时间顺序看是倒叙,但从曹操“进兵收兵犹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中,杀杨修的事是顺序的事。因此,从篇章结构上看,杀杨修前的七件事,本文属插叙。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事实。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属日常生活范围,包括嫌门阔改建花园大门、分食一盒酥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事。虽称美,心甚忌之--虽喜笑,心甚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有杀修之心杀修直接原因:“乱我军心”杀修真正原因: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聪明杨德祖,世代系簪缨。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一首诗可以说是对杨修之死因的最好的评价。4.杨修因犯何罪被杀?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私解“鸡肋”,乱我军心。不会5.杨修死后,曹操进兵,兵败,曹操受伤回营做了什么?为什么?厚葬杨修,表示他有悔过之意,同时也可以收买人心。6.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三、质疑设疑1、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