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教学准备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以上(8组);平面镜一面,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自备)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新课引入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并提出问题:1)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2)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3)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回忆生活现象思考讨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归纳实验现象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虚像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结合课本,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分组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和数据根据现象回答理解虚像的含义平面镜的应用列举、分析生活实例就实例进行讨论分析成像特点作图板书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提示作图的要点和需注意的问题与教师同步作图课堂检测1.平面镜前2m处有一个人,他以0.5m/s的速度向平面镜走去,2s后,像到人的距离是______m,若以像为参考物,人移动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m/s。2.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图中物体AB的像。3.人从远处走近一直立的穿衣镜的过程中,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C.始终不变D.无法确定4.关于平面镜所成的像,如图1中正确的是()5.“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说,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如图6),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反射现象B.水中出现月亮属于光的折射现象C.水中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天上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近D.水中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6.孙悦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是按如下实验步骤进行的:a.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如图所示b.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c.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蜡烛点燃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d.用直尺测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请你针对孙悦同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孙悦同学为什么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2)孙悦同学的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指出来并说明正确做法。板书设计平面镜成像1.成像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2.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虚像2)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反射,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汇聚形成的。由于不是实际光线形成的,所以平面镜成的是虚像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像与物的到镜面的距离相等5)像与物左右相反3.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课后小节实验很成功,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实验,并通过讨论概括出成像特点。在作图时,有部分学生的能力表现欠缺较大,需加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