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试标准考试内容考核要求考情播报▲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bc▲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模式”c(2016·4月,28)考查1913~1939年美、德、英、苏经济的发展(2016·10月,30)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经济建设成就▲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戈尔巴乔夫改革c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梳理·基础知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b)1.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2)工业:大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3)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2.影响(1)积极: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2)消极: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史论要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把它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为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但使农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导致社会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余粮收集制。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c)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强烈不满,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1921年,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2.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2)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制度: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影响(1)经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2)政治: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3)理论: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微点拨]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该政策又被称为国家资本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与影响史料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学者王斯德[读史用史]史料主张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要求看到特殊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作用。(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提示: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2)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要点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与影响史料[识图解史]图示显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巩固了工农联盟,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精练·核心素养]素养1历史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改编)有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超越了客观历史阶段,而是战时客观现实的反映和需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该学者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是特定条件下的军事性非常措施C.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相符合D.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的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