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复习学案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从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山地垂直的地域分异规律。考点一: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1、土壤的组成:①矿物质(45﹪)、有机质(5﹪)、水汽、空气(分别各占20﹪~30﹪);②通常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判断土壤肥力高低的标志;③性状良好的土壤→通气透水,蓄水保温。2、土壤类型的分类①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灰化土;②温带大陆性气候→黑钙土(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荒漠土)③温带季风、温带海洋性气候→棕壤、褐土(东北是黑土);④亚热带季风气候→红壤(长江以南地区)、黄壤(长江以北地区)⑤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砖红壤;⑥非洲热带草原→燥红土;紫色土→四川盆地;水稻土→秦淮以南地区。3、植被:树木年轮越宽,水热条件越好;越密,说明水热条件差。问题1: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类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A.黑土、水稻土、红壤B.水稻土、黑土、红壤C.红壤、水稻土、黑土D.红壤、黑士、水稻土(2)关于a、b、c三种土壤的正确叙述是()A.a土壤可通过掺入沙子,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B.b土壤三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C.c土壤和黑钙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D.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3)下图中的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的体积分数。据图可知()A.该土壤的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B.该土壤通气透水,因此有机质含量不高C.该土壤此时保温性可能不够好D.该土壤呈酸性,可能为红壤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一个地理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其他要素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地理环境。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①陆地自然带(植被带)地域分异规律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是热量;b、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是水分;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水分和热量状况差异(山地中自然带整体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局部某一自然带变化,如高度、范围、疏密,则影响因素具体分析,考虑水分或热量);d、非地带性因素。例如:南美洲西部10°S~20°S因地形原因缺失热带草原气候;沙漠地区的绿洲等等。问题2:右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B.沿x方向热量增加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D.沿Y方向纬度增加读四个不同地点的山地上某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分布表,回答第(2)~(3)题。地点经纬度海拔高度①22°N,116°E1500一2000m②42°N,118°E600—1000m③41°N,90°E2200一2600m④44°N,127°E1000一1500m(2)推断该植被类型是()A.温带针阔叶混交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热带季雨林(3)造成该植被在四地海拔高度分布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①②两地——光照条件不同B.②③两地——降水量不同C.③④两地——土壤不同D.①④两地——坡向不同②垂直地域分异规律a、基带的判断:基带与区域所属的自然带一致。b、从山麓到山顶水分状况差异明显,大致呈“少——多——少”变化;c、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坡越缓且水热条件越好的坡向,带谱越多越完整;反之越少越不完整;d、水热条件好的坡向,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偏高;反之则偏低。(1)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向阳坡高于背阴坡;(2)以水分为主导因素,迎风坡高于背风坡。e、雪线及其影响因素(1)雪线→山地中冰雪覆盖最低处;(2)影响雪线的因素:降水→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温度→气温高,雪线高;气温低,雪线低。地形→缓坡易积雪,雪线低;陡坡不易积雪,雪线高。纬度→纬度低,气温高,雪线高。问题3: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2)题。(1)根据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判断,该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