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一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研究背斜和向斜的实践意义。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通过亲手演示褶皱和断层所成地貌,加强动手能力。2.通过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地质构造的意义的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褶皱和断层形成的地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华山、庐山、(日本)富士山、长白山天池。)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形成原因相同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山地的形成(展示图片)原始的岩层。形成及特点:一层一层堆积起来的,最初的岩层一般是水平的,通常表层岩层比较新,越往下越老。(播放图片):三幅弯曲的岩层师:这些岩层为什么是弯曲的?这种挤压力又来自于哪里?生:受到挤压;地壳运动师:很好。我们一起来演示一下。(演示)挤压书本演示褶皱的形成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播放PPT: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背斜和向斜。1【板书】褶皱山(播放图片)背斜和向斜师:同学们分成左右两组,分别讨论二者的:岩层形状是怎样的?岩层新老关系怎样?发育成什么地貌?生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核部老,两翼新;发育成山岭。生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核部新,两翼老;发育成山谷。(播放图片)评价并补充(播放图片)地形倒置现象师:为什么这幅图中出现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呢?生:讨论师: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山谷。向斜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发育成山岭。这就是地形倒置现象。(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播放两边并进一步强调原因)(播放图片)自然界中的背斜谷和向斜山景观师:背斜既可以成山又可以成谷,那我们要怎样判断背斜和向斜呢?生:讨论师:最准确的方法就是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指导:穿过褶曲的中心,画一条水平直线。背斜岩层核部老,两翼新,向斜岩层核部新,两翼老。【活动1】读图4.11,回答下列问题。P74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山谷的原因?3、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在甲地还是乙地?为什么?(图片展示)背斜的储油构造,向斜的储水构造。【提问】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为什么向斜能够成为储水构造?为什么隧道应该修在背斜处?师: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而水的密度大,由高出向地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如:背斜岩层储油好,天然石油跑不了;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从受力来看,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其顶部不易下塌,且能保证正常施工安全,背斜处不利于地下水的储存,便于施工,所以隧道应选在乙地—背斜处。这就是我们研究褶皱地质构造意义。【归纳】列表比较背斜和向斜的特征褶曲形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形形态侵蚀前地形(内力作用)侵蚀后地形(外力作用)背斜与向斜的比较背斜向斜向上拱起向下弯曲中心老两翼新中心新两翼老山岭谷地谷地山岭【过渡】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