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建立在基本技术过程的基础上,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既关注文化价值的提炼,又重视教育价值的重塑。而信息技术基础设是在“非零起点”的基础上使人人学有价值,因而教师必须转变思想,不能将目标锁定于技术训练,而是通过更多、更具深度的体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将人们的视野引向技术背后的思想和价值,引向信息技术的灵魂——信息文化。一、指导思想: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本次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过程是以新课程改革中的“技术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在技术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总目标有明确的表述:教学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时间;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总目标: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教学实施过程:1、将教学过程从机械训练走向问题解决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措施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a、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b、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c、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d、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e、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f、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2、学生从简单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协作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方法。从信息集成入手,要求学生分组围绕某一主题制作网站,主题自拟,内容自定,分工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的能力,使学生能把学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改善自己的学习中来。3、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以信息集成为主线,在其中贯穿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等等,学习的进度和深度由学生自己把握,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在作品设计上要求学生分组制作主题网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分工,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4、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学习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因此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利用所学到的技术使自己能得到更好的学习。三、教学实施日程: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由“信息的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等几个部分组成,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作为构建体系的主要线索。在贴近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组织起来的,有利于学生把由实践获得的技能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但是,由于那大二中是市县二类学校,而高仪学生又是从不同乡镇录取,由于地区的差异性造成学生起点参差不齐。根据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课程“非零起点”原则,为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打碎重组,俗话说:“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重组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基于已以上目的,经过本科组全体教师讨论,将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从信息的集成入手,在其中渗透各个内容。教学实施日程准备如下:1、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渗透信息文化思想,如讨论信息技术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如何使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