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知识梳理1、衣食住行的变化: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衣数量有限凭布票供应,色彩样式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展示风度和个性。食食物匮乏、单调,凭粮票供应,营养不足,许多人温饱不能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住居住条件差,多数是茅草房、土坯房、大杂院。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行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开摩托车、乘出租车、开私家车出行,乘飞机旅游。用旧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录机是高档消费品。新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在家庭中日益普及。2、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变化:从前的“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也迈开了步伐。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1)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及其原因。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这是因为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成果。(2)“铁饭碗”被打破,实际上反映了用人制度的深刻变化,即优胜劣汰的原则,这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3)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再就业工作的加强,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保障制度体系,也是政府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利益的执政理念的体现。2.难点:(1)衣食住行的变化承载着文化变迁的丰富内涵,联系我国衣食住行习俗的历史变化过程,从中体味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认同历史文化,正确认识并应对现实生活的文明演进。(2)人事制度、保障制度的完善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成就令世界瞩目,这表明我国正在融入世界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潮流之中。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在认同祖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正确认识和应对现实生活的变化,并追赶世界发展的潮流,融入快速发展的世界之中,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学法指导1.感受身边的历史:通过亲人、邻居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他们所熟悉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收集能见证历史的粮票、布票、油票等材料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2.利用多媒体展示:通过多媒体,补充我国古代衣食住行风俗方面的重要变化资料,包括文字、实物等,同时,展示现代人衣食住行上的新特点。通过展示和对比,认同祖国的历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感受现代生活中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演进。3.数据说服:通过相关的数据理解我国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工作取得的成效。如:1997-2000年,全国有667个城市、1638个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301万的城市贫困人口得到救济。同时,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约有316万农村居民受益。自1998年底开始,我国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国97%的地级以上城市和1493个县启动实施。到1999年底:农村8000万人,离退休人员2984万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315个地级以上地区制定实施了医疗保险方案,占总数的90%;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9852万人。到2002年上半年,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已上亿,参加医疗保险的有7920万,参加失业保险的超过1亿,平均覆盖率为76.6%。4.讨论小结:通过讨论,正确认识和应对现实生活的变化,如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既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又要坚持节约、朴素等传统道德,不攀比,不浪费。还要正确认识“铁饭碗”被打破的现代含义,它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应该发奋学习,全面发展,力争掌握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四、中考命题分析本课内容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考命题往往紧密联系实际生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考查我们对本课知识的把握以及我们的思维能力、运用历史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题型多以选择题、材料题为主。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