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贫现象改变的表现及原因;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及原因;探究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利用图表分析教材重点(3)通过问题探究细化难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2)改革充满了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难点: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回答:王安石针对“士、吏、兵、农、商”的改革措施各是什么?士: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吏:惟才用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农: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商:市易法、均输法(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变法的命运——曲折→废止1、保守派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合作探究】1:阅读P55【学思之窗】,从上述意见,你能看出他们对变法的不同态度吗?为什么又不同的看法?宋神宗的态度怎样?(1)文彦博反对变法;王安石主张变法;(2)变法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利益,会对他们产生不同的影响。阶级不同(或集团利益不同),对变法就会有不同看法和态度。文彦博代表了守旧保守势力,变法必然会危机其自身利益;王用心爱心专心1安石代表了锐意改革的革新派,主张变法,富国强兵;宋神宗作为最高统治者,希望克服封建统治危机、巩固统治。(3)宋神宗支持变法。4、司马光做了宰相,废除新法,变法最后失败。【合作探究】2:变法失败的原因①改革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改革自身缺陷:变法的理念和措施脱离实际(理念违背经济规律,措施实施时过于激进)③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④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⑤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二、积贫局面改善【合作探究】3:积贫局面改善的表现富国之法的措施作用成效局限农田水利法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1)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3)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象有所改善。(1)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青苗法)(2)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免役法)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免役法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市易法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三、积弱局面改善【合作探究】4:积弱局面改善的表现强兵之法的措施作用和成效保甲法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设置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将兵法加强了军队战斗力精简军队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用心爱心专心2四、【合作探究】5:怎样评价王安石变法?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3)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3、局限性(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