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善恶有公论》导学案一.新课标解读《是非善恶有公论》为初二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十课《学会选择》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是非善恶,知道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为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选择,打下思想基础。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知道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具备的基本品质,明确是非善恶观念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同取向。掌握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二.学生预习提纲:1.学生自读本课内容,自己先找出本课所出现的材料题答案。2.找出本课时知识框架结构3.能明白主要知识点:知道生活中存在是非善恶,了解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同的影响。知道道德的含义,明白社会主义道德是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主要标准。《是非善恶有公论》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导入,随后通过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以及众所周知的白芳礼助教的故事等,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逐渐理解本目的主旨: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懂得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对人生修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明辨是非重要性的认识能力。2.知道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培养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来判断、分析、评价现实生活中各种是非善恶行为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导入本课的主题,然后同过包拯、海瑞、白芳礼等一系列事例的将学生们带到一个个具体的情境中,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们逐步懂得是非善恶对人生修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他们自身的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主要运用列举法、问答发、讲述法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分清是非善恶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二)教学难点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教学方法列举法、问答法、讲述法等●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计算机、投影仪、等音视频播放工具(二)素材准备相关照片、视频、PPT课件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第一课时:课堂导入教师或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让梨孔融(公元153-208年),子文举,汉朝著名文学家,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山东曲阜人。孔融从小在父母的教育下,非常懂事,对父母恭敬孝顺,对兄弟谦让友爱,对朋友热情诚恳,对奸邪嫉恶如仇,因此深受人们的赞誉。孔融4岁时的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带了一篮子新鲜的梨,送给他们家尝鲜。父亲便把孩子们叫来了。他们围桌而坐,母亲也在场。“这篮梨是客人送来的,你们喜欢,就分吃了吧。当然要谢谢。”父亲端坐着说。“谢谢!谢谢!”孩子们站立起来,恭敬地对客人施了一礼。但他们谁也没把手伸向篮子。“那好吧,孔融,就由你来给大家分梨吧。”父亲说道。听了父亲的吩咐,4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手刚刚能伸进篮子。他先拿起了一个又圆又大的梨,放到鼻子前闻了闻,随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父亲面前;他又拿起了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了母亲的面前,递到了母亲手里。随后,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了出来,又一个个地送到了哥哥们的手中。最后,孔融拣起了篮中最小的一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低下头吃了起来。父亲自始自终在观察着孔融的一举一动,到了这时候,便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微笑着问到:“你为什么拣最小的吃?”“我年龄小,应该吃最小的。”正在吃着梨的孔融稚声稚气地答道。客人也被这情景感动了,说道:“小公子年方四岁,便能如此明了事理,将来必成大器啊!”教师:我们可能都曾听过这个故事。对4岁的孔融来讲,是把大梨给自己吃还是给其他人吃,这是一种选择。在人生途中,我们常常需要分清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引入第十课课标题:学会选择教师过渡: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或许,你常常为一种行为是对是错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或许,你想做的事,父母却不赞成;或许,在弱者面前,你面临着恃强凌弱、漠然以对还是倾囊相助的选择……谁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