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课明朝的建立和明初政治知识提要一、明朝的建立1.元朝灭亡的原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宫廷权力斗争导致政局不稳,各级官吏大肆搜刮民财,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加上连年天灾,人民无法生活下去。2.明朝建立的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都城是:应天(今江苏南京)同年,明太祖派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3.明太祖治理国家的措施:朱元璋奖励垦荒,减免租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他还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这些措施对明初的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二、明初强化皇权1.明初强化皇权的手段:(1)在中央: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权力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2)在地方,废除元代的行省制,改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行政、司法和军事。三司地位平等,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便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3)设立锦衣卫,其作用是:强对官吏、百姓的监控明太祖死后,明朝又先后设立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这些机构合称为“厂卫”,都由皇帝直接控制,可以侦查、缉捕审讯、处死任何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官民,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政治氛围。三、科举之弊1.明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合格者将被授予不同级别的官职。考试命题必须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范围内选取,答题格式统一使用八股文,考生答题必须遵从圣贤之意,不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2明代科举考试的影响:明代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有一定的平等竞争性和开放色彩,但是考试形式死板,内容空洞,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基础演练1.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A.诗赋B.三通四史C.前四史D.四书五经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A.东厂B.西厂C.锦衣卫D.内阁4.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A.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5.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突出表现是()A.废行省,设三司B.设厂卫等特务机构C.废丞相,设六部D.设立殿阁大学士6.明朝的建立时间在()A.1368年B.1399年C.1421年D.1402年7.明代一知识分子想参加科举考试,他必须复习的内容是A.唐诗B.宋词C.四大名著D.四书五经8.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废行省,设三司C.设厂卫特务机构D.以八股取士9.关于明朝科举制()①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③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A.①②③④全对B.①②③④不对C.①②③对④不对D.①不对②③④对10.后世人朝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阅读材料后请回答:(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3)有人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参考答案:1.A2.D3.C4.A5.B6.A7.D8.C9.A10.(1)说明了明朝以后很多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2)明政府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3)提示:科举制的实行,为读书人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繁荣了文化,而明代科举制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内,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