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1页课题第20课三国鼎立课时1第1课时总第2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幻灯片教材分析从本节课开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三百七十年,其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大大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2、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3、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情感目标1、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2、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2、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看问题的能力。重点1、赤壁之战2、三国鼎立。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板书第20课三国鼎立一、军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二、政治:三、经济教案第2页讲课要点第20课三国鼎立一、★两大战役(以少胜多)1、官渡之战200年(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赤壁之战208年(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二、三国鼎立1、魏国(曹丕,洛阳,220年)2、蜀国(刘备,成都,221年)3、吴国(孙权,建业,222年)(建业即今天的南京)三、三国经济1、曹魏重视农耕2、诸葛亮治蜀3、孙吴开发江南教学设想本课涉及一部分学生所熟知的小说《三国演义》,但应注意区分哪些是史实,哪些是作者的虚构。本课中所涉及的一些历史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袁绍等,学生从小说中都有所了解,一些比较精彩的故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都可以由学生来讲。本课的重点是两大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但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操。这两部分可先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述,然后教师用最简炼的语言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进攻、退却的路线,主要是分析曹操为什么在两次战役中胜负不同?由学生来分析。此正应了那句“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国鼎立一目的内容可由教师出表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出答案,回答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然后由学生在地图上填出三国的名称,熟悉其地理位置。三国经济一目的内容由教师出一道综合性题目“说出魏蜀吴三国发展经济的措施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由学生来分析,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在讲完本课以后,教师组织学生练习,检测掌握的程度教案第3页分层目标和要点师生活动导学达标第20课三国鼎立上课前放幻灯片1《相互交流,共同提高》上课后切换到第2张幻灯片。然后自动进入第3张。(1分钟)导入新课:谁知道刚才我们所听到的那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对!是《三国演义》。关于三国,同学都不陌生,电视剧、小说、评书、邮票、连环画、戏曲(如《借东风》、《失街亭》、《斩马谡》、《斩马谡》)、三国游戏,甚至有时我们说话都常常带有三国人物。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等⋯⋯一部《三国演义》居然对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影响,这一点恐怕连小说的作者罗贯中都始料不及。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历史小说,有作者虚构的情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进入新课《三国演义》的第一回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这里的“黄巾”指的就是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经过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已是名存实亡。与此同时,在北方,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军事集团。他们互相争战,互相吞并,最后形成了两个比较有影响的两大势力:曹操和袁绍。为了消灭对方,公元200年,双方在官渡展开大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部分:两大战役中的第一个——官渡大战。(按4,进入第四张幻灯片,然后按5,让学生看图,了解官渡的位置)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官渡之战的故事。我们再看看官渡之战的简要经过(切换幻灯片到第6张):袁绍拥兵10万,南下与曹操在官渡摆开阵式,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