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场资料整理1站线的分类、安全线的概念。1正线:连接车站并贯穿或直股伸入车站的线路,可分为区间正线及站内正线,连接车站的部分为区间正线,贯穿或直股伸入车站的部分为站内正线。2站线:①供接发旅客列车或货物列车用的到发线;②供解体或编组货物列车用的调车线和牵出线;③办理装卸作业的货物线;④办理其他各种作业的线路,如机走线、存车线、检修线等。3段管线:机务、车辆、工务、电务、供电等段专用并由其管理的线路,如机务段内机车整备线、三角线,车辆段内车辆检修作业用的线路及工务、电务段内停留轨道车及其他车辆的线路。4岔线:在区间或站内接轨,通向路内外单位的专用线路。5特别用途线:为保证行车安全而设置的安全线和避难线。(安全线:防止列车车辆或机车进入另一列车车辆或机车进路的一种安全设备)2车站线间距的影响因素:1机车车辆限界;2建筑限界;3超限货物装载限界;4设置在相邻线路间的有关设备;5在相邻线路间办理作业的性质;6线路上通行的列车速度;7车站平面布置。3道岔的选用、配列的相关规定及内容:1客货共线铁路站场道岔的选用:①正线道岔的列车直向通过速度不应小于路段设计行车速度;②列车直向通过速度为100~160km/h的路段内,正线道岔号不应小于12号;在困难条件下,改建区段站及以上大站可采用9号;③列车直向通过速度小于100km/h的路段内,侧向接发列车的会让站、越行站、中间站的正线道岔不应小于12号,其他车站及线路可采用9号;④列车侧向通过速度大于80km/h,但不大于140km/h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30号;⑤列车侧向通过速度大于50km/h,但不大于80km/h的单开道岔,应采用18号;⑥列车侧向通过速度不大于50km/h的单开道岔,不应小于12号;⑦侧向接发旅客列车的道岔,不应小于12号,困难条件下,非正线上接发旅客列车的道岔可采用9号对称道岔;⑧正线不应采用复式,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12号;⑨其他线路的单开道岔或交分道岔不应小于9号;⑩驼峰溜放部分应采用6号对称道岔和7号对称三开道岔;改建困难时,可保留6.5号对称道岔。必要时到达场入口、调车场尾部、货场及段管线等线路上,可采用6号对称道岔。2客运专线以及高速铁路站场道岔的选用:①正线道岔的直向通过速度不应小于路段设计行车速度;②正线与跨线列车联络线连接的单开道岔应根据列车设计通过速度确定,选用侧向允许通过速度为160km/h或侧向允许通过速度为220km/h的道岔。跨线列车联络线接轨于车站且列车均停站时,可采用侧向允许通过速度为80km/h的18号道岔,高速铁路应采用高速道岔;③车站咽喉区两正线间渡线应采用侧向容许通过速度为80km/h的道岔,在高速铁路上应为高速道岔,困难条件下,改建扩大型站可采用12号道岔;④正线与到发线连接的单开道岔应采用侧向容许通过速度为80km/h的18号道岔,在高速铁路上应为高速道岔;⑤到发线与导线连接应采用侧向容许通过速度为80km/h的18号单开道岔,困难条件下,全部或绝大多数列车均停站的个别车站以及改扩建大型站可采用12号道岔;⑥动车、养护维修列车等走形线在到发线上连接时应采用不小于12号道岔,段管线、维修线在到发线上出岔时,可采用9号道岔;⑦位于动车段内到发停车场到达(出发)端外方的道岔,宜采用12号道岔,困难条件下可采用9号道岔;其他采用9号道岔。(PS:道岔辙叉号码越大,即辙叉角越小,导曲线半径越大,侧向过岔速度越大。但辙叉号码越大,道岔全长越长,占地长度也越长)4车站全长、有效长、铺轨长、咽喉长度的相关概念。1车站全长:车站线路一端的道岔基本轨接头至另一端道岔基本轨接头的长度。如为尽头式线路,则指道岔基本轨接头至车挡的长度。2有效长:在线路全长范围内可以停留机车车辆而不妨碍邻线行车的部分。3铺轨长:线路全长减去该线路上所有道岔的长度。4咽喉长度:自进站最外方道岔基本轨始端(或警冲标)至最内方出站信号机(或警冲标)的距离称为车站咽喉长度。5有效长的推算(P30)6出站信号机位置的决定因素(P34):1出站信号机前为逆向道岔:①如无轨道电路时,信号机应与逆向道岔尖轨尖端平列;②如有轨道电路时,可将信号机安设在基本轨接头处。2出站信号机前为顺向道岔,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