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章绪论(不考一、什么是人类行为: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对资源和环境的适应。(适应:个体对生物的心理和社会的需求做出有效反应的能力。二、人类行为的类型:1、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外显行为:所有可观察到或可测量的个体活动内隐行为:无法被直接观察到,只能通过自我报告等方式间接推断的活动2、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本能行为:与生俱来的行为习得行为:后天学习、训练学到的行为3、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划分标准:统计规律:个别行为与大众行为社会规范价值:行为符合当地的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念与否行为适应性标准:如无法适应社会,就会出现社会化不足的问题,出现行为异常个体主观体验:以个人主观体验和经验判断,如超越了一定界限就会被划入异常的范围(定义异常行为的标准时相对的,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个体的正常行为在其他场合就是异常的三、评估人类行为的多维框架:生理局面:生理成长与发展;生理优势和危险心理局面:认知发展与讯息处理;沟通;态度与情绪;社会认知;心理优势和危险社会层面:家庭、团体;社区及支持系统;组织及社会制度;文化与性别;社会优势与危险第二章人类行为的理论解释第一节人类发展的两种视角一、儿童是什么:1、性本善说(卢梭儿童天生有区分对错的直觉,是高尚的“原始人”,但是社会要求和约束却误导了他们2、白板说(洛克婴儿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经验获得的,儿童心灵发展差异90%是由教育决定的二、人类发展的两种视角:1、生命跨度/周期视角●一种心理学的研究视角●相信存在固定的、普遍的人类发展阶段,包括生命时间的顺序及各个阶段的社会心理任务。●重点描述和解释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就与年龄息息相关的生物学、心理学和行为上的变化●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批评:忽视了种族、文化、历史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阶层、贫穷、压迫等社会因素的作用。没有人的生活是直线式的2、生命历程视角●生命模式植根于主流文化的假设、价值观及历史中某个特定时间的社会规范,它嵌入在社会制度中并受到历史变化的制约。●旨在通过对人类生涯与社会、历史进程之间相互作用的探讨,揭示人类行为的丰富内涵。●关注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事件(社会历史的和个人的,其重点是理解变化对生命历程的影响。●将生命视为一系列的转变、事件和过程。●【生命轨迹】指向生活目标的稳定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发生的可能性是既定的。●转变:被生命事件所标示出来的改变、状态。●生命历程的影响力来源:常规性影响(年龄阶段的影响;历史阶段的影响非常规影响●重大人生事件分析事件发生的时间(“社会时钟”事件发生的潜伏期和持续时间事件的次序代群的特质背景的单纯度发生的可能性第二节人类行为及成长理论一、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的结构●本我出生时就有,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原始的人”与现实无直接联系,也不会因时间变迁或个人经验而改变以非理性方式工作,遵从“快乐原则”本我是原始的、混沌的、无意识的、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缺乏道德的(超道德的●自我在生命的头两年中逐渐发展起来,能够不断地成长与发展由本我分化而来,“现实的人”,按“现实原则”行事,是人格的决策和执行部门基本的职能是实现本我的满足,同时要考虑现实的可能性,以及超我的要求自我本身没有力量,需要借用本我的力量●超我5岁左右开始形成由自我发展而来,是“道德的人”,按“道德原则”行事(不现实监督着自我与本我的行为,是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与自我一样,本身是没有力量的。正常发展的超我通过压抑过程来发挥其控制性冲动和攻击冲动的作用本能:人格的支配力量人格所需要的所有心理能量,皆来自本能。本能无法逃避,只能不断地去行动以减低它。●生命本能(建设性:一种确保个人和种族可以存续的驱动力,驱使个体寻求食物、水、空气和性的满足被生命本能控制的心理能量成为力比多,引导个体成长和发展的方向●死亡本能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希望死去的潜意识表现死亡本能中一宗重要的驱力是,攻击性驱力,即去破坏、征服和杀戮的强烈冲动与物理能量一样,心理能量也是守衡的、有限的●防御机制:焦虑:一种模糊不清但能被感觉到的,不愉快的感情状态。是自我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