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桥中学“163主体课堂”教学案高二历史选修1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2016年江苏考试说明】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基础知识梳理】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广大干群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左倾错误,而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两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3)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实现了思想大解放;(4)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为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2.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经济方针: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转折;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二、经济体制改革1.概念:(1)内容: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4)根本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②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2)过程:①试点:1978年安徽、四川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②推广: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土地的经营方式,由集体经营变为个体经营,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改为按劳分配。③深化:政治上,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3)性质: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4)作用:①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分配中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②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③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1992年十四大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原因:①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斜桥中学“163主体课堂”教学案高二历史选修2经济缺乏活力;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促进。(2)时间:1984年以后。(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4)措施: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②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④产权制度,十四大以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核心内容就是把企业推向市场。(5)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快速地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期。①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②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过程:(1)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姓“资”姓“社”的标准、判断是非的的三个“有利于”等问题,并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目标确立:1992年10月十四大,明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