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权强县试点的现状与建议一、起源扩权强县起源现状建议利好弊端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财政运行质量提高政府运行效率省级政府管理幅度过宽、难度加大年度目标任务考核交叉重复扩权政策不全面、管理体制未理顺扩权政策与行政管理体制不匹配为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避免地级市对县域经济的不合理干预,四川省自2007年实行了“扩权强县”试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更好地促进扩权强县改革,推动县域经济发展。2007年7月,四川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主题,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努力实现“四个跨越”,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决定开展“扩权强县”试点工作。省政府赋予扩权试点县与市相同的部分经济管理权限,包括计划直接上报、财政审计直接管理、税收管理权部分调整、项目直接申报、用地直接报批、资质直接认证、部分价格管理权限下放、统计直接监测发布等八个领域。二、现状(一)利好1.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2012年,泸县按照“攻坚突围、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强县,文化旅游兴城,产业新村富民”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5.55亿元,增长15.0%,增速分别快于全国、全省、全市7.2、2.4、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64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115.75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41.16亿元,增长11.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76.3%、17.4%。一是突出工业上项目。精心组织实施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型、高新技术型工业项目。三年来,共实施工业投资项目275个,完成投资54.37亿元。二是围绕基础建项目。对接泸州市大交通战略,主动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全力完善县内骨干公路网络,构建经济加快发展的快速通道,三年累计投资2亿元,建设水泥路618.03公里,成功实现水泥路“村村通。全力抓好能源保障,开工建设2条110KV输变电工程和Φ219mm天然气管线及配气站工程。三是全力招商引项目。充分利用扩权强县政策优势,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积极参与区域合作,突出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专业招商,大力实施亲情感召,发展“归雁经济”,实现引资数量和质量的两大突破。三年时间,全县共引进项目868个,其中“归雁经济”项目226个;项目总投资104.69亿元,到位资金91.94亿元。三、壮大产业强支撑,培育引领发展“增长极”泸县加速壮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着力培育主导产业。紧紧抓住扩权后对酒类管理相关职权的下放机遇,确立打造优质白酒产业大县的战略目标,出台促进政策,推进酒类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三年时间,规模以上酒类企业由15户增加到32户,年销售收入亿元企业达11户;培育中华美酒、中华桥等注册商标136个;销售收入达30.4亿元,增长253%,实现酒业税收1.3亿元,增长294%。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鼓励建材、纺织服装、化工等传统产业技改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内涵式扩张。三年时间,全县技改投入共计47.27亿元。天兴玻纤成长为国内唯一一家通过欧盟标准的无碱玻璃球生产企业,兰良水泥建成120万吨新型干法旋窖水泥生产线。引进制衣、制鞋等劳动密集型项目,发展纺纱、织布等配套产业,实现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纺织服装企业从17户发展到8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余户,年产值10亿元。加速凯达化工、大洲化工等企业的改造升级,形成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构成的现代化工体系,化工企业从26户发展到47户,年产值10亿元。三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与泸州医学院、泸州化工职业学院的合作,培育了科瑞德制药等10余家医药制造企业。主动对接重庆机械加工制造业,引进发动机、变速箱等机械的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不断提高机械产业协作配套能力。三年时间,县内电子机械企业由15户增加到100多户,年产值由2500万元增长到10亿元。四、坚持统筹促共荣,实现城乡互动“一盘棋”泸县坚持城乡互动,重视政策扶持,形成了县镇共荣的发展格局。一是激励推动,激发内在动力。考核促进,建立党建与镇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