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高地、人才是未来----未来人才发展的思考人才是高地,人才是未来。谁抓住了人才,谁就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最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英国首相布朗作了一次科技报告,他一开始就讲,英国这样一个不大的国家仅剑桥大学就培养出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值得自豪的。他认为应对这场危机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科技,是人才和人的智慧。今天,就未来人才发展问题讲四方面重点问题:一、人才工作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这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人才优先”战略,这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的人才思想,充分体现了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要素。人才优先概括起来是“四个优先”:一是位置优先:把人才发展放在最优先位置。二是积累优先:瞄准未来,考虑我国在未来12年国际地位,作好人才储备。三是投资优先:优先投资于人才开发,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四是开发优先:在整体发展中,优先开发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要落实“四个优先”,关键是人才工作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在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科学人才观。中央领导讲,人才的概念很大(有100多种),最近温家宝总理也讲,什么是人才,什么是优秀人才,杰出人才,拿到群众中去评,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人才范围的界定要科学,要树立和实践科学的人才观。当前,必须实行三大突破:第一个突破,人才内涵的突破,确立“世界性人才观”(大人才观)。发达国家现在实行的是“全员人才观”。我们提出科学人才观,体现在“四个不唯”:就是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当然,“四个不唯”不是“四个不要”)。真正做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做的怎么样?实在是不敢恭维。比如,有不少单位,不仅“四个不唯”没有做到,相反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身份现象愈演愈烈,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国内各种干部选拔、人才招聘、人才引进,“四唯”现象到处可见,具体表1现在三方面:一是规定学历高。大都规定本科学历以上。其实,按照国外经验,往往门槛越低,越容易发现人才。据专家研究,有学历的人至少有20%是名不符实的;没有学历的人至少有20%是远远超有学历的人。如果你按照学历去选才,至少会造成40%的偏差。二是要求年龄低。现在有些部门把“年龄杠杆”看成用人的刚性条件,规定提拔县处级领导干部的年龄定在45岁甚至40岁以下;提拔地厅级领导干部的年龄定在50岁甚至45岁以下;有些地方47-48岁的乡镇长,虽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经验丰富,也不得不退居二线。但是,日本专家认为,高层管理人员应在50-60岁左右,这部分人精神上最成熟,毅力上最坚韧,能力上最从容不迫。而我们却把这部分最优秀的人才切掉了,是对人才的最大浪费。三是设置门槛多。现在人才门槛何其多,有人讲是“世界之最”,学历门槛,专业门槛,外语门槛,电脑门槛,身份门槛,性别门槛,年龄门槛,体检门槛等。设置门槛是对人才的人为限制。(例如,闵行企业引进一位摸具工,10个手指,只留下3个,但锉出摸具比数控机床还准确。但没有高学历,不能引进。)因此,要解决三方面现象,人才工作必须要树立实践“科学人才观”,必须象落实科学发展观那样落实科学人才观,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以下工作:1、实行人才概念新定位。这次在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过程中,李源潮部长提出:对人才概念要与时俱进。原来2003年提出三句话(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三个文明作贡献,都是党和国家的人才),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关键是提出了新的人才包括内涵与外延界定。内涵有3个质的规定性:(1)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2)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产生新增价值。(3)对社会作贡献。外延主要界定两方面:(1)是与人力资源关系。即人才包含在人力资源中,是人力资源中能力较高的部分。(2)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即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第一资源和重要推动力。这一人才新概念,就解决了学历加职称不一定是人才,没有学历职称的不见得不是人才。只要为社会带来资本增殖的就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