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现手法例说一、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是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物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傲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2.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并通过景物表现出来。如贺铸的《青玉案》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诗人的“闲愁”寄寓在烟草、风絮、梅子雨等景物中。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融会中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通过画面来抒发离愁别绪。4.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写的物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如于谦《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通过描写石灰来表明诗人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品质。需要注意的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二、描写手法1.白描:本为中国画技法,用墨线勾画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北朝民歌《敕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通过对草原景象的白描,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2.象征:借助描写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比如松、竹、梅、菊花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3.烘托: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形象更加突出的艺术手法。(又叫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常采用的方式有: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惊人美貌;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声音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4.渲染:国画技法之一,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正面着意描写。如杜甫《兵车行》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就是着意描写送军场面,来表达对战争的厌恶。5.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称为对比。如李白的《越虽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后的凯旋场面;另一幅则是今日王城故址的凄凉画面。诗人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6.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洌,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态描写。颔联是动静结合,全诗又是动静结合。7.正侧结合: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正面描写塑造典型,侧面描写烘托形象,两者互为倚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天姥山的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8.虚实结合:“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