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五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为弘扬“工匠精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拓展职工成长成才空间,打造一支与银川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相适应的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近年来,市总工会真招实策谋化、真金白银助推技能人才工程建设,精心铺建技能人才培养晋级通道,建立了培训、练兵、竞赛、晋级、奖励“五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提升长效机制。通过与市人社局、人才局、科技局联合印发《市“凤城工匠”助推奖励办法》《市首届和第二届“十佳五小”评选展示活动的实施意见》《首届“凤城工匠”评选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201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市凤城工匠评选暂行办法》,更好地完善了全市职工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实现银川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一、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引导职工为促进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建功立业近年来,全市工会系统共投入800余万元资金,支持“五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和提升工作。先后培训职工30余万人次;岗位练兵3500余场次、技能竞赛160场次;评选表彰首届“凤城工匠”5人、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36个(2018年拟命名30个),发放“凤城工匠”助推奖励资金71.2万元。已有46名职工取得国家一级(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197名职工取得国家二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361名职工取得国家三级(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现已建立了3000余人的技能人才数据库,受益企业3700余家,受益职工30余万人。“十佳五小”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全市614家企业组织开展竞赛项目2500余项。经基层评比、推荐,评委会收到申报项目354项,其中110项成果获奖。通过建立以练促培、以赛促练、以奖促赛“五位一体“长效机制,扩大职工参与面,全方位培养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培养晋级通道中,充分发挥工会“凤城工匠”“凤城工匠”助推奖励、六比一创、“五小”竞赛、“十佳五小”等品牌的示范引领作用,扩大工会培养职工人才品牌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广泛弘扬“工匠精神”,使职工学技术有激励、创新有扶持、技能展示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即提升了职工素质,又助推了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二、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集聚产业发展,提升职工技能水平一是“四点式培训”强基础。今年市总工会推行理论培训“点题式”、需求培训“点菜式”、业余培训“点播式”、培训讲师“点将式”的“四点式”职工教育培训新模式。该模式根据参训对象的能力水平和工作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时间和方式。通过各基层工会项目申报、市总项目评审,评审通过后按照企业需求落实,并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随机调整,实现了教育培训的“点题化”。针对不同企业、不同主体“对症下药”,将今年的培训归纳为员工综合素质类培训、技能提升类培训以及安全法律法规类培训等3大类,在此基础上,精心编排“订单式”课程,由企业和员工点“菜”,改变了以往满堂灌、填鸭式培训。而“点播式”培训则针对企业职工上班期间工作繁忙,在“工余”时间送培训上门。与此同时,市总还创建了职工培训师资库,由单位和职工进行“点将”,市总“下厨做菜”“送菜上门”。在教师和学员中实行跟踪服务,根据反馈建议完善不足之处,提高培训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工会系统共投入培训资金500余万元,其中市总本级投入培训资金230余万元。全市建会企业中,87%以上都参加了全市软件、电商、快递、物流、新能源公交车、机械制造、通用工种、纺织、教育卫生等行业职工培训。二是“常态化练兵”提素质。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才能提高生产力。为此,市总工会发出“岗位大练兵”的号召,组织广大职工以“全员参与、立足岗位、因岗施教、注重实效”为要求,常态化开展练兵活动。各企业结合生产实际自主制定练兵方案,通过练兵检验培训效果,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以实践促进职工提升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常态化使练兵活动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在实际中训练,在实干中提高,通过练兵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工作检验练兵和培训效果。目前,岗位练兵已经成为各企业在“培训课”后进行的日常“实操课”,在以杨宁、柏长有等为带头人的哈纳斯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共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