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设前的地块温哥华绿色冬奥村——解读东南福溪高密度社区的生态策略赵继龙蔡嘉星摘要/从供热系统、水系统、景观系统、垃圾回收系统及交通系统等五个方面,对温哥华冬奥村及其所在的东南福溪可持续住区的生态策略进行了系统解读,认为其结合高密度城市环境所作的一系列创新性的设计探索,对我国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关键词/冬奥村高密度可持续社区生态策略城市农业ABSTRACT/Intermsofheating,watermanagement,landscape,wasterecyclingandtransportation,thepapergivesacomprehensiveanalysisontheecologicalstrategiesthatVancouver’sOlympicvillageand/orSoutheastFalseCreekadopttocreatesustainablecommunity,andarguesthatwe,whendevelopourcities,shoulddrawsignificantlessonsfromit’screativehigh-densitybaseddesignexploration.KEYWORDS/WinterOlympicVillage,High-density,Sustainablecommunity,Ecologicalstrategy,Urbanagriculture1项目概况1.1历史进程福溪(FalseCreek)是插入温哥华市区的一个狭长海湾,向北环抱市中心,对城市空间景观具有重大影响。从19世纪中期开始,福溪沿岸吸引了造船、金属铸造、炼油等大量的重工业,长期作为温哥华的工业中心。二战后沿岸工业逐渐衰落,留下了严重污染的土地和破败的厂房,福溪也成了一条“肮脏的臭水沟”1)。1986年的温哥华世博会和随后李嘉诚地产项目等一系列的开发建设,让福溪及其两岸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唯独留下东南岸一个32Ha的地块长期闲置,这便是东南福溪(SoutheastFalseCreek)可持续社区的所在地(图1)。该地块包含有一块20Ha的公共土地,是目前温哥华市政府在市中心拥有的唯一大型地块,因此倍受重视,政府对其建设开发给予了厚望,希望能够在温哥华打造世界“最绿城市”的伟大进程中,起到标志和引领作用。其可持续策略伴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温哥华城市整体发展框架的不断完善而逐步推进,研究过程相当漫长,可谓慎之又慎。早在1990年,在尚无成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温哥华市议会就针对该地块通过了一个称为变革风云(CloudsofChange)的重要决议,对碳排放量、交通、能源和土地利用原则进行了初步架构;1995年,市议会决定在此处进行社区重建,多轮规划设计研讨随即展开;1998年,“愿景、措施和目标”报告出台,其中涉及混合社区概念及就近获取日12规划总平面4供热系统3冬奥村俯瞰常供应和服务等原则,成为此后指导设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03年,温哥华赢得第21届冬奥会举办权,市政府遂决定将选手村布局于此,规划遂作出调整,于2005年最终定稿2)。1.2规划与建设概貌东南福溪总用地面积32Ha,是一个公私混合地块,规划总建筑面积55.7万平方米(图2),拟于2018之前完成全部开发,届时可容纳1.6万居民入住。冬奥村作为该项目的一期工程,被布局在2A号地块,占地约7Ha,由千禧集团(MillenniumGroup)于2006年动工建设,2009年10月完工。冬奥村中,选手公寓7.4万㎡,配套商业服务设施5500㎡。奥运会期间,其它地块暂时不开发,以便安置临时服务用途(图3)。主持东南福溪项目整体设计的是本土建筑师罗杰·贝利(RogerBayley),规划由HBBH的建筑师诺恩·霍特森(NormHotson)联合VIA和PWL建筑设计团队共同完成;建筑单体设计由阿瑟·埃里克森(ArthurErickson)等众多建筑师分别担纲;此外,———公司为其提供生态技术咨询,豪兰德巴斯规划集团(HollandBarrsPlanningGroup)被聘请承担城市农业咨询与设计任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整合了欧美当前主流的可持续理念与措施注重社会可持续,通过功能混合和混合居住来加强社区活力和阶层融合;充分挖掘工业遗产和文脉内涵,利用环境条件创新其文化特色;综合能效、水资源管理、城市农业等先进生态策略等。尤其是其生态策略,反映了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乃至世界住区生态设计的最新成就,也不乏创新之举,鉴于其高密度特征与我国城市发展较为接近,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剖析。2生态策略东南福溪确定的生态目标是社区整体设计通过LEED铂金认证,在这一目标指引下,东南福溪结合自身环境资源条件,选择供热、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