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1期税务与经济No�1Jan�15,2006(总第144期)TaxationandEconomy(SerialNo�144)经济纵横改革开放: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大环境潘�石(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摘�要]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产生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农村承包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引进外资政策的施行,都在解放与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产生与发展。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更是加速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巨大推动力量。[关键词]改革开放;私营资本;原始积累[中图分类号]F04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339(2006)01-0044-06当代中国的私营资本原始积累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与产物。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人们的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并呈平均化趋势,尤其是推行国家统包统分的政策与限制职工流动的劳动就业制度,劳动者无择业与流动的自由,因而不可能产生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由于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新体制,人民的收入来源多元化,收入水平普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3元提高到1999年的58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9年的2210元,仅用21年时间就分别增长17倍多和16倍多,这就使得大量货币在个人手中积累和储蓄起来。1978年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10�6亿元,人均仅为21�9元;到1994年底则达到21518�8亿元,人均存款达1795�5元;到2001年全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突破8万亿元大关,人均存款超过6000元,比1978年增长270倍。到2004年4月,全国居民储蓄存款已高达11�2万亿元,人均存款近1万元。尤其是这个存款额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各个阶层之间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分布很不平衡,甚至差距是相当大的,这就为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实现准备了充足的货币条件。不仅如此,从农村承包制施行到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打破了传统僵化的劳动就业制度,使劳动者有了自由支配自身劳动力的条件,可以自由流动及自主择业。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与城镇大批下岗失业人员的产生,使货币变资本由可能成为现实,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由此而产生。所以说,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产生与发展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为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的产生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与环境。一、农村承包制改革与私营资本原始积累��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首先起步的。从安徽、四川发端的农业联产承包制很快推广到全国。联产承包制不仅仅是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一次革命,而且是一次极为深刻的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使农村的财产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即使农村的财产主体由原来的集体变成农户,私有财产大量增加。我国农村在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长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收稿日期]2005-09-2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当代中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及其案例研究∀(批准文号:02BJL021)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潘�石(1944-),男,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44社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财产的主体是生产队、生产大队和公社三级,但最基本、最主要的财产主体是集体即生产队,农户家庭的私有财产很少。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每个农户平均拥有住房3�64间(估价不超过人民币500元),年储蓄余额仅有32�09元,实物储存(如粮食、禽畜)也很少。农业生产资料基本上都归集体所有,农户仅有镰刀、锄头、镢头一类简单低值的小型手工工具,有相当多地区的农民还欠国家(银行)和集体(信用社和社队)大量债务。80年代初起步的农村改革,并没有以重建农户财产所有权为目的,但是�包干到户责任制的实施,却在实际上引起了农村财产关系的巨大变化。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生产队###这个农村生产资料和财产的占有主体也消散了。除了土地仍归集体所有以外,其它生产资料包括大牲畜、大中型农机具等,一般都分掉或低价�卖给农户,这部分财产所有权几乎是�一夜之间就由�公转化为�私。对于社队企业的固定资产,大部分折价变卖,也有的低价承包出去,不久就变为私人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