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第一讲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一)电影心理学的出现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受聘于美国哈佛大学担任教授并兼任哲学系主任。其著作《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1916),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提出机械地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闵斯特堡指出,电影银幕是二维的平面,但观众却在看电影时感受到三维的空间。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电影的运动使观众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内心体验,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的印象。银幕上的这种深度感并不是真实的深度,而是由电影观众独特的心理体验造成的深度。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其实只是一幅幅逐格显现的静止画面,但在电影观众的头脑中却出现了运动的感觉和印象,除了生理上的“视觉滞留”现象所造成的运动幻觉外,更是由于人的心理中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闵斯特堡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电影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甚至不是存在于银幕之上,而是存在于观众心理之中。闵斯特堡明确指出,为了理解电影的作用与效果,必须求助于心理学。鲁道夫•阿恩海姆(1904—1994),原籍德国的著名心理学家,二战时移居美国。阿恩海姆是重要的格式塔学派成员。在其专著《电影作为艺术》中,阿恩海姆从格式塔派心理学(或称完形心理学)的立场出发,十分周密地分析了无声电影的艺术手段的一系列特点,严厉驳斥了电影不是艺术的错误观点,详细地论证了电影并不是机械地记录和再现现实的工具,而是一门崭新的艺术。(二)电影文化学的出现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1884—1949)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巴拉兹在对各艺术门类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提出,每一门艺术都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和自己的美学。同时,他还发现,在当时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唯有戏剧能对人类文化产生全面的影响,因为阅读小说是个人行为,戏剧演出却是集体观赏。巴拉兹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在电影诞生之后,有不少电影界人士和其他学者极力证明电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巴拉兹则更进一步提出:电影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且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巴拉兹认为,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和一种新的文化,极大地发展了人的感受能力。电影使人们突破了印刷文字的局限,使得人类重新确立了视觉文化的地位,又重新变成了高级阶段的“可见的人类”。巴拉兹认为,以电影为代表的高级阶段的视觉文化,可以“表达那种即便千言万语也难以说清的内心体验和莫名的感情。这种感情潜藏在心灵最深处,决非仅能反映思想的言语所能传达的;这正如我们无法用理性的概念来表达音乐感受一样。面部表情迅速地传达出内心的体验,不需要语言文字的媒介”。随着电影的出现,“我们不仅亲眼看到了一种新艺术的发展,而且看到了一种新的感受能力、一种新的理解能力和一种新的文化在群众中的发展。”巴拉兹通过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电影艺术本身的特性。“方位变化的技巧造成了电影艺术最独特的效果——观众与人物的合一:摄影机从某一剧中人物的视角来观看其他人物及其周围环境,或者随时改从另一个人物的视角去看这些东西。我们依靠这种方位变化的方法,从内部,也就是剧中人物的视角来看一场戏,来了解剧中人物当时的感受。”巴拉兹十分重视观众的眼睛与摄影机镜头“合一”的现象,他认为这正是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地方,通过摄影机可变的拍摄距离和方位、特写镜头、蒙太奇手法等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使得电影观众仿佛具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幻觉,造成观众与剧中人物“合一”的心理效果。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巴拉兹就已经指出电影是最具群众性的艺术。他认为,电影艺术的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用来感受和理解这种新的艺术。巴拉兹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呼吁应当在学校开设电影课程,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