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社会中的礼治与法治【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在的农村很多旧传统思想慢慢被打破被遗忘,连一些旧的习俗也被新事新办思潮替换掉。眼看着乡土社会中的传统旧俗慢慢消失,礼治也在瓦解,法治更是毫无踪影。【关键词】乡土社会;礼治;法治;转型读过费孝通先生写的《乡土中国》的读者都知道,费先生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此书研究的是根植于中国农村的乡下人。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历史,“乡土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传统的符号。书中提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正因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乡土中国的“礼”靠社会传统来维系和传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礼治不同于法律,亦有别于道德。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是主动的,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相比之下,法律是强行限制人的行为的,而道德是整个社会所支持、默认的。做了不道德的事,即使有些还没有严重到会受法律的制裁,却必定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即我们俗话说的良心的谴责。接着提出了在社会的快速变迁中礼治无法满足社会所需,法治就这样被提上日程。一、礼治与法治的概念礼治文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以礼义文化和礼制文化为主要内容,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礼治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如诚信、友善、敬业等,后者如森严的等级观念、性别歧视等。礼治,被混同于旧礼教,在上世纪初倡导新文化而同旧礼教决裂时被一并抛弃差不多已经一个世纪了。在谋求建立近代法治国家时,德治、礼治都曾被当成和法治截然不相容的东西,而遭到全盘否定。其实,这既是对德治与礼治的误解,也是对法治的误解。要了解礼治的当代意义,必须正确认识礼与礼治的根本性质,礼治与德治、礼治与法治的内在联系,以及礼和礼治在维系当代各伦理性实体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礼治和德治是属于同一范畴,是根据礼仪和道德来规范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法治是以一定标准的规则条文来进行管理。它是一个舶来词,寻遍我国现代之经、史、子、集,我们都无从找到"法治"这两个字的组合。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与乡规民约、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会规范相比。法治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而人治则是根据人本身的认知水平来进行管理。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正是法治内在的本质要求二、中国乡土社会的礼治与法治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大国,乡土社会也有着传统基因,大家自觉遵守村规旧俗,主要沿袭老一辈的传统。如村里有个重大事情,必须由年长的老人出面去调解化干戈为玉帛。一个村落当礼治处于主导地位,往往彰显的就是礼治,很多事情就由礼治作为社会公认行为准则,形成一种约定成俗的规矩。礼治盛行法治相对就减弱,无所事事。乡土社会中人员之间和睦相处一片和谐。相反,如果乡村礼治得不到重视,人们无视礼治的存在,社会人员中为了各自利益就会不顾乡里乡亲的情面,常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无端起争执闹矛盾,这样法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维系乡土社会的稳定,我们都知道,依法治村中的法律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虽然礼治也是乡土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但是在礼治无法起到作用的时候,只有依靠法治力量才能有效规范乡土社会。依法治村中的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背后是一个强有力的团队。而礼治靠的是传统道德约定成俗的模式来维持。礼治一旦被利益化抛于脑后,见利忘义的贪婪就会张牙舞爪四处流窜,村民为了利益相互厮杀的后果只能采用法治来协调这种利益冲突,从而达到解决矛盾的手段。如果乡土社会的礼治被传承着,村民都重视礼治沿袭着礼治,那社会矛盾就会减少。乡土社会以传统为主,祖祖辈辈代代相传承着这种文化与习惯。礼治得到传承社会才能平衡,好的传统得以延续,礼才能够被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