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我读经典系列(八)明经读史感悟人生阎崇年画外音曾经被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的《大学》,竟然只是一篇千余字的文章而已。它为什么会成为“四书五经”之首,它又是怎样的一部儒家经典呢?潜心于历史研究已经大半生的阎崇年老师,究竟为何对《大学》情有独钟,他在其中究竟读出了什么,而这部跨越了上千年,我们至今仍然在阅读的《大学》,究竟又能够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启示呢?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以他毕生的感悟动情讲述与众不同的“明经读史、感悟人生”。大学好,我把我读经、读史一点点心得体会今天同大家交流一下。我想分三个题目来讲:一、什么是儒家经典?儒家经典分四书、五经、十三经,我先从“五经”说起。“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诗”就是《诗经》,是我们古代诗歌的总集;“书”就是《书经》,也就是《尚书》,《尚书》就是上古之书,篇,是古代文献、档案、史料的一个汇编;“礼”就是《礼经》,讲礼仪、礼制、官制等等;“易”就是《易经》,是古代朴素的哲学著作;再就是《春秋》,就是春秋时代鲁国的编年体的史书。这五部书开始不是经,后来,特别是到了汉朝,大家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列为儒家经典,把“五经”置于官学,设了五经博士,专门进行研究。后来“五经”里面的“礼”一分为三:《周礼》《礼记》《仪礼》,这样“五经”加二就变成了“七经”,后来把《春秋》又一分为三,就是《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七经”加二就变成了“九经”,后来又把《论语》和《孟子》也列为经书,《论语》和《孟子》本来和其它的子书《孙子》、《老子》、《庄子》是等同的,把它列为经书之后,就变成儒家经典了。“九经”加二经就变成“十一经”。到了唐朝,又把“孝经”单提出来,变成经书,这样就变成了“十二经”,又把解释语义的那个《尔雅》也列为经书,“十二经”再加一经,就变成“十三经”,“十三经”就是十三本书,十三本儒家经典的书,多少字呢,共字。“十三经”历朝历代很多著名的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考据、注音、诠释,后来汇总起来,就变成《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现存的明朝的嘉靖、万历的刻本,清朝有武英殿的刻本,今天我带来个样子给大家看一看,这个就是《十三经注疏》,“十三经”一共这么四函,这就是我们中国儒家十三部经典的总汇。那有人问是“四书”“五经”中那“四书”呢?“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论语》、《孟子》本来已经列为经书了,到了唐朝就开始提倡了《大学》和《中庸》,特别是到了宋代,“二程”就是程颢、程颐,又把它们单列出来。到了南宋,大儒家朱熹把它章句集注,叫做《四书章句集注》,这样就把“四书”单列出来,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内容非常广泛,我想今天呢,重点说一说“四书”里面的那个《大学》。画外音]“四书五经”中的篇章并不算少,阎崇年老师为什么偏偏远中了《大学》这一篇?他对《大学》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和体会呢?那么《大学》究竟讲了些什么呢?二、《大学》是“四书”之首。“大学”两个字怎么讲,朱熹有个解释:“民之俊秀,皆入大学”,就是民众当中的优秀分子上大学,那我讲这个“大学”呢,不是大学那个学校,高等学府,是大学这门学问,《大学》是四书之首,重要。过去科举考试念书“三字经”、“百家姓”通过之后,进入经书,首先要学《大学》,这么一部重要儒家经典,字数很少,《大学》分为经、传两部分,传是解释经的,经一章,传十章,经多少字啊,注意,字;解释经那个传是十章,多少字啊,朱熹统计了,字,我数了一下,字,差了两个字,我先生数了五遍,还是字,这里差异在什么地方?还要研究。这样《大学》经和传合起来,朱熹统计是个字,我统计是个字。我们现在写篇文章洋洋万言,它只个字,但是,字数虽少,含义深刻,《大学》的含义,用朱熹的话来说,叫做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是什么呢?三纲领就是明德、新民、至善;八条目是什么呢?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说一下这三纲。《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