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第六章)第一节、电气安全技术第一节电气安全技术1.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电弧烧伤:由电流的热效应引起的灼伤。皮肤发红气泡、甚至烧焦。电烙印:电流通过人体,在接触部位会留下瘢痕。一般造成该处皮肤坏死;皮肤金属化:电流或电弧作用产生的金属微粒渗入皮肤造成该处皮肤坚硬并出现特殊颜色(青黑或褐红色)。电光眼:由电弧引发的角膜炎褐结膜炎。电击(内在)电伤(外在)电流通过人体,造成人的心脏、呼吸、神经系统失常,导致痉挛、窒息、心颤甚至心脏骤停等症状。电击后的特征:有电标、电纹和电流斑。2触电的类型分析2触电的类型分析单相触电——包括中性接地电网单相触电和中性不接地电网单相触电。一相电流经人体接地形成触电(具体见P110图6-1、6-2)。两相触电——一相电流从人体到另一相电流形成闭合回路引发触电。此种触电最危险。(具体见图6-3)跨步电压(接触电压和雷击)触电——高压电线断落触地后再地表形成一个同心圆电位区,离断线触地点越远电位也越低(见图6-4)人进入该区域后,会再两脚之间形成跨步电压,进而形成回流造成触电。(见图6-5、6-6)3电流对人体伤害程度因素分析A电流强度影响◆电流的大小:电流越大→感知越强列→心室颤动所需要的时间越短→致命性越强。(具体见表6-1)一般视电流强度分成三级:◆感知电流——有发麻刺痛感,成年男性1.1mA;成年女性0.7mA。没有伤害;◆摆脱电流——课造成肌肉收缩,发生痉挛,不能自行摆脱。成年男性16mA;成年女性10mA。没有伤害;一旦超限,神经中枢麻醉,导致停止呼吸,摆脱及时可恢复呼吸;3电流对人体伤害程度因素分析B通电时间影响通电时间:通电时间越长→越易引发心室颤动→血液循环中止→大脑缺氧死亡。具体伤害关系见图6-73电流对人体伤害程度因素分析C电流途径影响通电途径:一般有通过心脏、肺部和中枢神经。最多的现象是经过心脏引发心颤致死。具体途径见表6-2。电流纵向通过人体危害要大于横向通过人体。电流通过脊髓可以使人截瘫;通过中枢神经,造成窒息死亡。3电流对人体伤害程度因素分析D电频率因素的影响电频率危险区:实验证明30~300赫兹的交流电最易引发人的心室颤动。工业用电的频率一般为50赫兹。4.人体允许的电流与电阻电流通过人体一的途径为:皮肤→血液→皮肤,人体的电阻由皮肤电阻+体内电阻。由欧姆定律我们知道,电阻越小→通过电流越大→触电死亡危险越大。人体皮肤电阻经实验得知为1000~1500欧姆,体内电阻≥500欧姆。为了保险期间一般定义为800~1000欧姆。人体允许电流——摆脱电流。一般再有熔断保护装置的条件下,规定为30mA。特殊环境5mA。5.电压对人体的影响电压是电流产生的根本。一般在生产场合,电压多数情况下是稳定的。电压升高→电阻降低→电流增大→危险增大。在工业上规定的人体允许电压见表6-3。按照触电危险性的标准将不同环境分为三个级别:无高度触电危险建筑物(公共场所,电压≤220V)、有高度触电危险建筑物金工车间、锻工车间、拉丝车间、电炉车间、泵房、压缩机房、变电所等.电压≤36V)特殊触电危险建筑物(化工车间、铸工车间、酸洗车间、锅炉房、染料车间、漂洗车间、电镀车间。电压≤12V)。6.触电事故的规律性2、3季度尤其是6~9月为触电事故多发季节;一般人员低压设备触电事故多,对专业电气操作人员高压触电事故多;便携式和移动电气设备触电事故多;电气连接部位触电事故多,多发生在支线、接户线、地爬线、接线端、压线头、电缆头、插座、控制器、开关、熔断器等部位;单相触电事故多。约占总触电事故的70%左右;通常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缺乏电气知识;违规操作;设备不合格;维护不善。往往还可能是多种因素的协同效应所致。中青年和非电工人员事故较多。二、电气安全技术措施化工生产场所绝大多数是易燃、易爆、易导电和极具腐蚀性的工作环境,安全用电的危险性非常大,要务必给予高毒重视。同时要采取有效的技术保护措施,以防事故发生。按照目前工业中预防触电事故的常规技术措施有六个方面:1隔离带电体措施绝缘107欧姆/m屏护(注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