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2013年第2期No.22013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inanJournal(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总第169期SumNo.169[收稿日期]2012-03-05[作者简介]刘根勤(1975—),男,江苏兴化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①文中对徐光启的有关评价与赞誉,可参见如下编著: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03页;竺可桢:《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32页;《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徐光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宋浩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②梁家勉编著.全天叙《寿怀西徐翁序》语,转引自《徐光启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0页.【哲学研究】“心学”与“实学”之间———对焦与徐光启学术交往的考察刘根勤(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焦是晚明著名学者。作为他在科场上选拔出来的得意门生,徐光启是晚明最有影响的科学家。这对师生之间的学术交往,是晚明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文化现象。他们既是王阳明心学的继承人,又在西学、实学等新兴学术领域有诸多交集。研究这些交集,可以帮助我们有效透视晚明学人整体价值取向。[关键词]焦;徐光启;交往[中图分类号]B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72(2013)02-0054-07一、相似的多舛命运焦(1540~1620),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祖籍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大花崖村,寓居南京。1589年(万历十八年)会试北京,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皇长子侍读等职。他是晚明著名藏书家、古音学家、文献考据学家,著作等身,博学之名,有明一代仅次于杨慎。同时,他是晚明著名理学家,是阳明心学支脉泰州学派的重要代表,先后师从耿定向、王襞(王艮次子)、罗汝芳等人,与李贽交厚。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天主教徒,是晚明著名的实学家、政治家,也是明清以来代表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艰难前行的最重要的代表。侯外庐曾把徐光启列为明清“实学”的代表,竺可桢语称之为“中国的培根”。由于重视中外文化交流的语境,当代学术界更是公认为他为近代“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①。焦、徐二人的交谊,始自科场,达于学术。徐光启早年受其父思诚影响,“自六籍百氏,靡不综览而揽其箐华”[1]60②。但阳明心学对他的影响颇大。十六岁时,徐光启师事黄体仁,黄氏曾私淑王阳明,致力心性之学,颇为器重徐光启。但这对师生却在1604年才一起成为进士。《上海县志》载:“黄体仁,字长卿,万历甲辰进士时,馆李文节廷机家。廷机使试馆职,体仁谢曰:‘某老矣,不足以辱此选。有门人徐光启者,博学而贤用世才也,请以自代。”徐光启因六十岁的黄体仁之荐而入翰林院,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可算是迟来的捷报。第35卷第2期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比黄体仁荐贤自代稍早的,也是对徐光启的进取举足轻重的,是同样仕途多艰又同为阳明后学的焦对他“起死回生”般的帮助。徐光启曾四次参加乡试,皆不第,与官学迥异的阳明心学对徐光启的影响也许是原因之一。晚年,徐氏在教示儿孙“少年科第”之法时,曾自嘲道:“我辈爬了一辈子的烂路,甚可笑也”[2]496①,盖即指此而言。1597年徐光启第五次应顺天府乡试,仍卷落孙山外。但这次的主考官为深得阳明心学之旨的焦。徐光启之子徐骥《文定公行实》言:“是年大司成漪园焦公典试,发榜前二日,犹以不得第一人为恨,从落卷中获先文定公卷,击节赏叹,阅至三场,复拍案曰:‘此名士大儒无疑也’,拔置第一”②,徐光启于是“名噪南北”。对于焦的知遇之恩,徐光启十分感激,终其一生,他对焦始终恭执弟子之礼。在今《徐光启集》中,收有他写给焦的书信三通,为焦《澹园集》续集所作的题序一篇。从这些文章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