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2003年第11期(总第286期)教育研究EDUCATIONALRESEARCHNo.11,2003General,No.286东西方视野中的中国近代教育周谷平季小琛[摘要]中国近代国门洞开后,大批外国人来华。西方人和日本人对中国的传统教育都很关注,并对之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评价,对中国的新教育提出了可供采择的意见和建议。西方人和日本人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仁、孝、忠”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西方人和日本人看待中西关系有三种情况:吸纳、舍弃、融合。[关键词]中国近代教育;东西方视野;比较研究[作者简介]周谷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季小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杭州310028)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批外国人来到中国从事各种活动,卷入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在对中国有了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认识以后,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及认识记录下来,成为今天的中国人了解当时“中国的异域形象”的一个重要渠道。本文以晚清为主要时间段,拟将当时西方人与日本人对中国教育的看法作比较研究,以期能真实反映当时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为今天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外教育交流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一、亟待改革的中国传统教育中国晚清时期传统教育已经失去了它在中国多年的统领地位,到了迟暮的阶段,改革已是势在必行,它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国人关注的中心。同样,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制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师到学生,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也无一不成为东西方人观察和评论的对象。第一,东西方人都关注中国传统教育。在当时的一些报纸上有着大量对当时中国教育制度的批判,中国的有《万国公报》、《申报》,外国的则有《纽约时报》等。这些观点大多数是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发表的,比较有名的如美国监理会教士林乐知、北长老会教士狄考文、英国浸礼会教士李提摩太以及德国教士花之安等等。除了报纸以外,从一些来华的外交官、商人、旅行者所写的著作或者见闻录中也能找到他们关注晚清中国教育的痕迹。据笔者查阅,近年来出版的相关书籍有:[法]佩雷菲特著《停滞的中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法]奥古斯特·弗朗索瓦(方苏雅)著《晚清纪事——一个法国外交官的手记》、[美]I·T·赫德兰著《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英]约·罗伯茨编著《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英]庄士敦著《紫禁城的黄昏》、[英]约翰·汤姆森著《镜头前的旧中国》、[美]M·G·马森著《西方的中华帝国观》。丛书类有“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丛书、“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名著译丛、“外国人眼中的近代中国”等等。从日本一方来说,晚清时期中日交流频繁,教育交流又是重中之重。从藩士到日本教习再到日本教育界人士,都曾留下了大量的笔谈记录、见闻录,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关注。比如“千岁丸”中的日本藩士就对中国的教育饶有兴致,在向中国士人探询典章制度的时候,尤重细节,从官员服装到武试文试状况、入试年龄、乡举之法、延师费用等等,无一漏下。而在清末—44—©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赴日考察人员留下的考察记中,也可以找到大量的资料来证明日本的官员和教育界人士对于当时中国教育改革的热心。第二,多元化的评价。晚清的西方人和日本人对中国的传统教育都有着多层面、多视角的评价。在日本的历史上,多年以中国为师,中国的文化曾经倍受推崇,孔子的《论语》甚至被奉为“最上至极”的“宇宙第一书”。因此,在晚清的前期,中国传统教育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的。但是至清末时,特别在甲午战争之后,中日文化地位骤然逆转,日本人的中国教育观也随之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由敬重转变为轻视。而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看法则是见仁见智,褒贬不一。一部分西方人认为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很有成效,并对中国古代经书中的智慧叹为观止。美国外交官何天爵就用美仑美奂的语言描述了他心目中的中国典籍:“中国的文化典籍中包含着大量精美的金玉良言、高尚的伦理道德,以及一整套相当完整的价值规范评判体系。可以说,这些东西完全可以拿来培养和教育西方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