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信客一、教材分析:《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信客》讲述的是民国时,住在上海郊区的“信客”帮助住在市区的人送信时发生的故事。文中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老信客因私裁客户的一条红绸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最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受到人们的敬重。全文赞美了他们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知课文内容,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2、过程与方法: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教学难点: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四、教学设想:《信客》是余秋雨先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这篇散文文字质朴而典雅,精辟而畅达.其表达出的精神意韵也值得八年级的学生挖掘与学习.故此,我认为学习此散文,要在文字层面和精神精神层面加以探究,老师在学生总体感知课文后要适当地加以启发,在以上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以达到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信客》这一散文深刻地反映出这一点,所以在《信客》的讲读中尤其注重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信客的品格和精神,并要由此拓展,引发学生由课文到生活,感觉生活中责任与诚信的重要.五、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前几年流行一句广告词“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可见,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而在20世纪初的浙江余姚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信客.很长时期内,信客沉重的脚步成为乡村和城市联系的纽带.“他们为远行者们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秋雨的“信客故事”,去解读信客的平凡人生.(此导语的设计,使学生从感性上对信客生涯有一个整体印象,悠扬绵长的古筝曲又把学生的思绪引向那个遥远的年代.)(二)、动中有悟:(此环节是通过三个逐层推进的小组活动,来完成对整篇文章思想内涵的感悟)早自习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解决了生字、词,熟读了课文,初步感知文意,为活动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准备。活动一:“焦点访谈”要为信客做一期特别节目,题目暂定为“平凡人生”。请同学们客串高参,速度课文,小组交流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两位信客的人生历程。(此活动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感知文意,并把握了全文的脉络,提高了阅读效率。)活动二:“创意大比拼”___人生“焦点访谈”栏目组对“平凡人生”这个题目不太满意,请同学们伸出援助之手,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出最佳创意。要求: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师提供事例,抛砖引玉)苦涩人生工作劳苦:终年跋涉;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此活动使学生立足文本,抓住典型事例,对人物形象进行多角度把握,并为揭示信客品质做好必要的铺垫。)活动三:“小人物-----大精神”由两个问题引出:1.如果时光倒转,你会做信客吗?2.你认为信客应具备哪些品质?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作结,归纳“信客品质”: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此活动实现了从文字层面到精神层面的探究,学生不仅感悟到信客这个“小人物”身上的“大精神”,而且会不断审视自己,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此环节三个活动,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轻松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小组合作的方式又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学习理念。)(三).边读边品:品味语言是本课的教学难点。1、臧克家的《老马》,比较阅读。(放录像:配乐朗诵《老马》)比较:两篇文章在主题上同为赞美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美德,但语言风格不尽相同。点拨:除了《老马》语言的朴实,《信客》的语言又多了些什么?(重点指导学生从本文中画出佳句、诵读佳句、点评佳句,并作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