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清兵卫与葫芦教学目标(一)借作品中对人物进行的简洁、传神的描写来揣摩人物复杂的心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重点)(二)引导学生用心读课文,把握关键语句,通过自我思考、同学间的讨论、教师的点拨,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重点)(三)学生正确认识兴趣、爱好;正确发展自己的个性;客观的认识家长和教师,处理好和他们的关系,获得适当的人生感悟。(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活动导引1.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2.预习课文,圈出生字词,注音解释。二、活动流程1.介绍作者有关资料。教师整合:志贺直哉(1883~1971),日本作家。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对当时日本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1形成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白桦派,他是白桦派的主要代表。这篇小说就体现了这一主张。2.请小组成员交流、解决在预习中遇到的字词障碍。(音、形、意)3.初读课文,理清脉络。(速读,让学生讲述文章的故事情节。)归纳:本文采用倒叙的方法。第1段中说“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卫兵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设置悬念,引起下文。课文中间部分叙述了“这件事”,可分为三个部分。第2~6节: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第7~20节:写清兵卫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而被父亲呵叱。第21~44节:写父亲砸碎了他心爱的葫芦,也彻底毁了一个孩子的兴趣爱好。课文最后部分,即第44~45节写清兵卫最终放弃自己的爱好。4.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问题一:全文围绕葫芦展开情节、刻画人物,都塑造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呢?为什么?参考:清兵卫(主人公)、客人、父亲、老婆婆、教员、校役。因为全文的事件都是围绕清兵卫来写,而且对清兵卫的描写细致、传神。通过对清兵卫的遭遇的叙述,可以表现作者的态度、文章的主旨。问题二:故事中主人公清兵卫对葫芦的感情怎样?参考:喜爱、热衷、痴迷(板书)问题三:你是怎样知道的?找出关键的语句,指出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清兵卫怎样的性格特点。(详)(分组讨论,共四大组,每一大组围绕情节的一部分;再分小组,组与组讨论的内容可以交叉。教师巡查,针对各部分内容指导、启发,与学生交流看法。)参考:第2段对清兵卫制作葫芦的动作进行描写,表明他做事很认真的特点。[板书“认真”]第3段写清兵卫错把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当成了葫芦这件事,通过对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2第4段写“清兵卫对葫芦热衷得这么厉害……每次上街的时候……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这是动作描写,表现清兵卫喜爱葫芦。第5段“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然后上学校去。”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清兵卫喜欢葫芦。第11段当爸爸、客人批评清兵卫喜欢的葫芦不好时,清兵卫说:“这样的好呀。”第17段“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了一点就是了。”这是语言描写,表现了清兵卫有独特的爱好。[板书“个性”]第22、23段,当清兵卫在卖柿子的老太太那发现一个喜欢的葫芦,“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他心里发着跳。”是对清兵卫喜欢葫芦的激动心理的描写。第29、30段写清兵卫的葫芦被教员没收后“哭也没有哭一声”,“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通过这样的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清兵卫的恐惧、害怕、无可奈何,表现清兵卫对葫芦的喜爱,喜爱得很执著。[板书“执著”]第40-44节清兵卫花一毛钱买的葫芦,校役卖了五十元,而古董店的老板又以六百元卖给了富家,葫芦的价钱变成了原来的6000倍,以后,这只葫芦还将卖多高的价钱是不可估量的。从这么高的增值率来看,清兵卫有“独特鉴赏能力”。[板书“有天分”]5.小结作者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的描写,还有细节的刻画,塑造了一个有独特的兴趣爱好的清兵卫。可这样一个有天分的孩子,一个有可能成为葫芦鉴赏家的孩子,却因为大人们的干涉阻止,和葫芦“断了联系”,有了“新的寄托”。6.揣摩客人、教员、爸爸对清兵卫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