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一语文专题四第15课《听听那冷雨(节选)》应用体验之旅教案苏教版必修2(时间:40分钟分值:45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寒濑(lài)岑寂(cán)惊蛰(zhé)鸟声啾啾(jiū)B.滂沱(tuó)青霭(ǎi)夜宿(xiǔ)淅淅沥沥(lì)C.氤氲(yūn)羯鼓(jié)潺潺(chán)一峰半壑(hè)D.薄荷(bó)耀目(yào)万籁(lài)雷电霹雹(báo)解析:A项,“岑”应读“cén”;B项,“宿”应读“sù”;D项,“薄”应读“bò”。答案:C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孺慕灰蒙蒙料料峭峭闲情逸志B.腥气瓦翩翩山隐水迢绿草如茵C.断柯湿漓漓秋雨萧萧凄凄切切D.绵延防波堤云撩雾绕密织成网解析:A项,志—致;C项,萧萧—潇潇;D项,撩—缭。答案:B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________是不可能的。(2)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________令人耳朵过敏吧。(3)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台阶下________侵到他舌底,心底。A.基本进而径直B.基本反而一直C.几乎进而径直D.几乎反而一直解析:“基本”一般用于肯定句,“几乎”表示十分接近;“进而”表递进关系,“反而”表转折关系;“径直”表直接、不拐弯,“一直”表示顺着某个方向下去。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B.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C.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D.基层干部要多为群众办实事,不能说得好听而没有行动,空头支票开多了,在群众心中的威信就会受损。解析:“石破天惊”出自唐代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料,有不可名状的奇境。后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答案:C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B.十年前,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使他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C.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D.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几乎一定是不可能的。解析:A项中“和”应为表选择的“或是”;B项成分残缺,去掉“在……中”或将“他”移到“在”前并去掉“使”;D项相互矛盾,去掉“一定”。答案:C二、阅读鉴赏(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听雨季羡林①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②“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③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继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的活力。④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代蒋捷的《虞美人》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