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2课时)讲课教师:学科:语文课时:第二课时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子》,感悟老子的精神魅力。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教师讲解与学生感悟相结合。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导入新课设疑启发一、继续学习第一章。学生分组讨论1、美和恶、善和不善、有1.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探疑互动一、讲解交流。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2、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5、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6、“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解疑归类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老子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相互转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学会辩证地来看问题。查疑落实考查重点的实词虚词,语句,对文章的理解。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板书设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处无为之事天下皆知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美之为美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功成而弗居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书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