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备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曹刿论战》,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和导学案设计五部分。一、教材分析(一)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本课精当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二)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三)结合中考考纲中明确要求重在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二、学情分析(一)普遍性初三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并且初步具备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开始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自尊、好胜、求知和参与是这一阶段学生的典型特征。(二)我校特点1、学生层次不一,学优生和学困生之间差距太大。2、学生关注学习,关心成绩。3、学生渴望参与,求知欲强三、学习目标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并从我校具体学情出发,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全文主旨。2、能力目标: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四、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学习难点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五、导学案设计导学案设计流程包括: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检测案,知识体系构建。【预习案】预习案包括学法指导,教材助读,信息链接,整体感知,预习自测,我的疑惑六个部分。I.学法指导1、阅读“教材助读”,加深对本文的认识和理解,并用红笔勾画出《左传》的有关知识。2、扫清文字障碍,正确扎实记忆文中生字词,对易出错的字词要重点突破。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3、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在小组内讨论。4、完成“整体感知”和“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书面完成。5、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或放到后面“我的疑惑”处,以便向老师请教或小组内合作探究。6、限时高质完成,可以用双色笔作修改补充。II.教材助读一、了解背景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二、走进《左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Ⅲ.信息链接关于历史散文体例1、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2、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3、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