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解本文举例论证的方法。(重点)2.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难点)教学设想:以本文为载体,使学生明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要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的道理,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小测验(用生活知识回答)在哪种情况下,下列等式成立?1+2=1?1+3=1?3+4=1?例:1+1=1?(1里+1里=1公里)(1群羊+1群羊=1群羊)小结:由此可见,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区分事物的标准不同,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展示课文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评析:此环节中,有的学生回答的很好,如:1个孩子加2个大人(父母)等于一个家庭;1个季度加3个季度等于一年;3天加4天等于一个星期。但也有学生犯了不同类相加的错误。如:3个苹果加4个橘子等于一盘水果;1把圆规加3支笔等于1个文具盒等。在课堂上我及时地给予了纠正。二、检查预习1、给红颜色字注音。dìzījíqiè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2、齐读下列词语,解释。根深蒂固孜孜不倦一事无成持之以恒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汲取推敲评析:由于该班学生基础较好,此环节没有问题。三、整体感知课文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全文或部分段落)并思考问题。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是怎样得来的?这种文章开头的方法有什么好处?⑵“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⑶为什么“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⑷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⑸课文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和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文中的哪句话?这是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你能再补充几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吗?⑹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⑺本文中涉及的问题较多,作者主要想论述什么问题?⑻你认为应该怎样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呢?评析:此环节中,学生的自由朗读显得有点凌乱。有的学生声音高,有的声音低,还有的学生读了几句,就干脆不读了,转而看幕布上的思考题了。所以,此处改成指名朗读或者默读可能更合适些。四、讨论问题:(同桌讨论、学生发言、教师小结)⑴由对一个图形问题的分析得来的。别致、新颖,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⑵找到某个答案后,就会止步不前。⑶因为不满足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创造,新的进步。⑷①有渊博的知识;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③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⑸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句话。举例论证的方法。补充事例提示:牛顿“万有引力”说、哥白尼“日心说”、鲁班发明锯子、曹冲称象、瓦特看见壶水滚沸,发明了蒸汽机。⑹文章结尾段。⑺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⑻创造能力来源于创造性的思维,要学会多角度和“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评析:此环节进行的比较顺畅,完成了教学目标1。学生讨论气氛热烈,学生发言响亮、有力且准确。特别是对思考题⑸的回答,有些补充事例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如有学生回答: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理论。五、试一试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小组讨论、发言)(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1.讨论:书还有哪些其他用途?2.讨论:使用手机有哪些不足之处?评析: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达成“教学目标1”,主要是通过讨论1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讨论2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也含归纳思维)。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目标基本达成。另外,此环节学生的参与程度大大超过前面的所有环节(包括比较热烈的“激趣导入”环节)。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如讨论1中,学生的答案超出了教师的“当枕头、作板凳、当扇子、做武器、装学问、叠玩具”等所有预设,有些答案是教师也想不到的;在讨论2中,学生除了提到“手机的辐射、噪音、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