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窦店中学九年级语文《醉翁亭记》教案(3)新人教版学科语文班级课题课型新授日期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学习重点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学习难点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讨论问题。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的。2.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含义?1)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2)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来源:学|科|网Z|X|X|K]3)“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来源:Zxxk.Com]4)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5)本文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结合起来的?5本文语言有何特色?(鲁昌乐)这篇记游佳作一出,盛传不衰。滁人唯恐失之,于庆历八年(1048)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字浅,怕日久磨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可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本文与《岳阳楼记》作于同一年,都是在相同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心境下写成的。但这两篇文章在创作动机、所写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差异较大,可指导学生做一些比较研讨。教师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适当点拨,研讨的结果可以在班上交流,也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呈现,但不强求成文,只要列出观点即可。布置作业完成轻巧夺冠板书设计:醉翁亭记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课后自评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