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2、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讨论释疑法学法指导:朗读—释疑--赏析—积累媒体设计:播放诗词朗读录音,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教学时数:4课时第一教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新课: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我们还可以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二、初读课文,分析结构1、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2、我们以前学的《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这一课是什么结构形式呢?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把课文读一遍,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课文认真读一遍,边读边勾画出能体现文章结构的关键词。明确: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提示:这篇说明文介绍的是如何看云识天气。文章以云的形态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来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从云的形状上可以看出天气的变化。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三、二读课文,研讨主体部分,思考问题1、云的形态、高度与天气的变化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而“低而厚密的云层”是“阴雨风雪的预兆”。2、第二部分分三个层次,具体是怎样划分的?第一层(2):说明云的形态、高度与天气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第二层(3-5):说的是如何通过云彩的形态来判别天气。第三层(6):介绍如何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来推测天气的变化。四1、这篇说明文是介绍如何看云识天气的,文章的第二部分(2—6段)就是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的,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该部分,读后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云的种类云的形状、特点位置天气的情况卷云像羽毛、像绫纱最高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卷积云像鳞波很高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积云像棉花团2000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高积云像羊群2000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卷层云仿佛白色绸幕高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高层云像毛玻璃低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雨层云布满天空更低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开始下降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2000米左右马上就要下暴雨2、这篇说明文的语言的非常的生动、形象。请同学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明确:(1)运用贴切的比喻:“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2)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3)用描写的语句:“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