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2、能力目标:学会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情感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二、教学时间:2课时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生自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和文章的写作背景。2、初步了解驳论的基本知识3、初步把握文章的大意、基本的驳论层次。4、指导分析课文1——5自然段,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驳论证的。活动过程: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①通读全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②再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体会鲁迅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情感。③了解读者与写作背景。④补充介绍驳论文的知识。学生尝试根据所介绍的文体知识分析文章结构。2、检查预习情况:⑴注意下列字词的音形义(以多媒体显示)诓骗虎视眈眈老谋深算地大物博怀古伤今⑵讨论交流:①根据你所了解的驳论文知识,你认为从总体上看本文是立论还是驳论?如果是驳论,那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②你认为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可以怎样划分段落层次?【明确】本文思路为:全文先摆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被反驳的论点及其论据;接着从对方的论据出发,论述中国人发展着自欺力。最后论述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盛赞“中国的脊梁”。本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对方的论据——“中国人”自夸到崇洋,再到自欺欺人、虚无渺茫盲目骄傲,夜郎自大。(“总”含有“一向”)盲目崇拜,借助外援。(“只”含有“惟一”)今不如昔,祈求鬼神。(“一味”含有“死心踏地”的意思)对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二部分(第3—8段):驳斥论敌的论点和论据。第一层(第3—5段)针对对方的三个论据,运用层层剥茧的方法,指出其虚伪性和欺骗性,抨击其卖国行径。第二层(第6—8段)正面歌颂我国有史以来前仆后继战斗着的中国人民,揭露反动派凶残毒辣的行径,驳斥论敌的论点。第三部分(第9段)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3、教师指导讨论探究课文第1—5段⑴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⑵第5段,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这样讨论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欺力”的表现和实质,并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作业:⑴完成“思考与练习一”。⑵尝试品读文章其余部分。第二课时课时目标:①指导学生讨论探究文章剩余部分。②指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表达严密的特点。活动过程1、检查旧知,明确目标①第一、二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