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并附有本课的导学稿。)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实词如"间、鄙、徧、信、福、狱"等,虚词如"以、再"等。过程与方法目标:1.把握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特点。2.了解文章中体现的战略战术思想,探讨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二人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责任感。教学过程:导语:大家也许会想到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一、解题: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2、时代背景:《曹刿论战》所写的故事,是齐鲁长勺之战。春秋时代,齐国是个大国,鲁国是个中等国,齐强鲁弱,齐大鲁小。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在齐鲁两国之间,靠近黄海,还有一个小国叫做莒国。齐国有个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毋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结果是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赶出了鲁国的国境。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二、读课文:1、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纠正读音,纠正语调。)为下列字词注音:间()、帛()、孚()、勺()、辙()、靡()2、读第一段:读准语气: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3、读第二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_______。刿曰:"未可。"______。刿曰:"可矣。"齐师败绩。________。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4、读第第三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三、翻译课文:1、自己翻译课文,找出疑问。2、讨论:3、自测:(1)、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齐师伐我: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弗敢加也,必以信:神弗福也:齐人三鼓:望其旗靡:既克,公问其故:再而衰:可以一战:夫大国,难测也:(2)、古今异义辨析:有何间焉:古义:今义:肉食者鄙:古义:今义:牺牲玉帛:古义:今义:大小之狱:古义:今义:(3)、句子翻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