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拟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突破教学难点,把教学内容压缩在3课时完成。【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重点、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2.背诵全文。【教学方法】诵读、点拨、研讨。【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激趣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二、作家作品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三、整体把握1.听课文录音,正音。2.文言知识积累一.一词多义二.古今异义(1)阳谷皆入汶(古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阳。今义:阳光;表面上)(2)世皆谓之天门云(古义:语气助词。今义:云彩)(3)至于泰安(古义: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起一件事情)(4)是月丁未(古义:这,此。今义:判断词)(5)戊申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6)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三.通假字(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通“于”,在,在……的时候)(2)须臾成五采(“采”通“彩”)(3)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4)少圜(“圜”通“圆”,圆形的,指山石)四、词类活用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照)2.汶水西流(西,方位名词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西)3.济水东流(东,方位词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东)五、文言句式l.判断句(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者,……也”表判断)(2)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断)2.省略句(1)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主语:余)(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3)生石罅(“生”前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4)余始循以入(“循”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代“环水”)3.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当其南北分者:在,正。乘风雪:趁,冒着。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及既上:等到。苍山负雪:背负。明烛天南:名→动,照。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尽漫失:模糊缺失。极天云一线:尽。僻不当道者:偏僻。4.理清思路: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明确:第1段:地理位置。第2段:登山经过。第3段:日出壮观。第4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