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讲课教师:学科:语文课时:第一课时总课时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反复朗诵诗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过程与方法深入理解名句,领略古诗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设疑启发一、1.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学生归纳.简要介绍杜甫的资料。(课件出示插图杜甫)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他是谁呢?2简介《春望》一诗写作背景。揭示课题。师:我们都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探疑互动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师: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边看注释边读诗句,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四、1.生齐读课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春望”是诗人杜甫在国都长1.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点名读,正音。注意搔、簪是平舌音。3.整体感知诗歌大意。学生先自由读,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有困惑,也有可能对“家书抵万金”不甚明白。)学生小组内交流诗句大意(听录音朗读《春望》。)安春天来临的时候看到的景象。2.讨论:(1)那么,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2)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会有什么感受呢?3.交流感受。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理解“国破”和“草木深”的意思。师: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师: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杂草丛生。只看到草木,看不到人呀,人到哪里去了?(人都被叛军给捉走了,人都去逃难了,他们都被杀戮了。)◆指导学生朗读。师:死的死,逃的逃,放眼望去长(生自由练习朗读——点名读——男生读——全班齐读。)(生谈感受,结合“烽火连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己练练看。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师: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生齐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质疑、解疑: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作者为何却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学生试说诗句大意:为这样的时局而感伤得见花落泪。听到鸟的声音,诗人都感到心惊肉跳,心惊胆战。)◆师:看到这繁花似锦的美景,诗人却落泪了,诗人留下的是什么泪呢?(伤感之泪、痛苦之泪、愤怒之泪、叹息之泪……)“别”仅仅是一般的离别吗?(有可能是生离死别、永别……)◆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师: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请男同学把后面两句读一读。(全体男生大声朗读后两三月”的背景,从而感受到在当时“家书”上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金”还要宝贵。)(点名读——分组读——师范读——点名背——全班齐背。)句)◆质疑:为什么这样一封薄薄的家书却抵得上“万两黄金”呢?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