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多收了三五斗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难点: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教学课时:两课时预习字词:埠头占卜作梗粜米斛子廒间鄙夷不屑褡裢小囝沽拗不过呷()写意沓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说出自己了解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情景,并谈谈体会。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请同学们看到课文。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注解介绍作者情况。学生回答:“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学生认真听讲,并作好笔记。二、整体感知: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学生听教师介绍,感知课文内容。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学生齐声回答: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4.给予鼓励:回答得好!那么,如果要给课文划分层次,应该怎么划分呢?点名让一位学生回答。学生回答: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一70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第二部分(第7l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5.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不但划分正确了,而且还归纳出了段落大意。并补充: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为线索来写的,重点写了三个场景,能说出是哪三个吗?学生思考后明确:第一层(第l一34段)写米行粜米;第二层(第35—44段)写街头购物;第三层(第45—70段)写船上议论。6.教师补充:这部分主要是写人物的对话,而且这些对话都非常有特色。让学生齐声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读出人物的感情来。7.指出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选“船上议论”一段,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注意揣摩人物心理,体会文中对话的作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体会其作用。三、小结: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讨论旧毡帽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学生讨论交流。概括出以下原因:①洋米、洋面的冲击②向局子捐钱③向田主交纳地租④商人压低米价。2.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二。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入: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学生回答:故事情节、人物、环境。2.对,上节课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学生积极发言,找出:旧毡帽朋友;米店老板;伙计等。二、讨论交流:1.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旧毡帽朋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课文不是写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写了一群没名没姓的“旧毡帽朋友”。2.指出:“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民。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3.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思考后发言。明确:课文中的写法更好。4.补充: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