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日食和月食》(第1课时)1、[设计意图]《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学习科学探究过程以及培养在探究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价值取向。根据这个要求,本节课突出新科学课程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理念,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情感教育思想和学习的个体化;也充分体现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以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作为学生的习得性知识。2、[教材分析]2.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题是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第6节《日食和月食》的第一课时,内容属于空间科学概念,探究宏观的物质世界,为进一步探究物质的构成和特性,认识微观世界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同时,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了解大自然奇特的现象和规律,从而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2.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1、了解日食的形成原因、过程和类型2、认识日食是很普遍的天文现象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日食的形成过程和类型难点:由于初一学生还缺乏足够的光学知识,对日食的形成原因难以接受。2.5学法指导本课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等手段,教会学生善于思考、观察、动手等习惯,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现象分析等各方面能力。2.6[课前准备]器材:大球、小球(四位学生一套)大球为太阳的模型、小球为月球的模型。3、[教学过程](见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同学们,你见过日食吗?关于日食你知道哪些呢?.同学们所了解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为学好本课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我们就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日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交流学生听讲、回答,互相交流历史故事引入,以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过渡新课教学。同时,通过设问,使学生产生对迷信的质疑,从而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日食的概念先请同学们看看发生在今年5月31日发生的日环食(图片展示)通过观看日食的片段录象,问:通过图片和录象,你能用自观看、归纳进一步了解日食现象的本身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日食呢?引出日食的概念。古人有‘天狗吃日’的说法,设问:真是天狗吃日吗?(不是)同学们猜想:日食产生可能跟谁有关呢?(月球)问;月球又是怎样挡住太阳呢?探究实验:观察两球遮掩现象引入日食天象怎么形成的?这就是本节让我们先来体验实验一:观察两球的遮掩现象。介绍:我们实验时大球——太阳,小球代表月球,人的眼睛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距离为1:4注:(1)观察时用单眼。(2)观察A和C时把两球置于同一水平视线,观察B时小球略偏离水平视线.(3)调节好眼与球的距离。2.巡视学生实验过程。并纠正错误的姿势。3.提醒学生及时画下观察结果。4.展示分析学生的实验结果。5.引导学生对三个观察记录与三种日食照片进行对照;结果很相似两位学生合作,完成探究实验让学生能够从实验中归纳日食的形成,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日食类型鼓励学生说出日食的类型(1)日偏食——月球挡住部分太阳光(2)日环食——月球挡住太阳光的中间部分(3)日全食——月球挡住全部太阳光日食到底是怎样形成呢?下面我们以日全食为例来了解其形成过程。归纳笔记通过类比及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解释和掌握新的知识。模拟日食实验日全食过程1.组织小组实验。观察大球被小球遮掩的过程。2.提醒学生记录大球被遮掩的部位3.大球遮掩过程图与日全食照片很相象,进行对照比较。4.引导学生理解日全食过程。并归纳:太阳被月球遮掩是从日轮西边开始,东边结束。5.出练习题训练:能排出不同形状的日食先后顺序。6、根据日全食的过程,推测日偏食、日环食的过程分析学生的结果展示图片观察实验归纳笔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日食形成原理通过对三种日食过程的了解,你能概括出日食的形成原因吗?动画演示月球的影子挡住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日食形成条件1、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者应处于怎样的位置?2、日食在农历的哪一天可能发生?动画演示5夹角。讨论:1、怎样观测日食?2、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