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零农场学校八年级物理复习《第四章电路》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重点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教具演示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三.新课教学。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2.两种电荷。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分析推理得出:(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验电器(1)结构(2)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5.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6.分层练习评析。7.小结。说明:由于南方天气较潮湿,所以实验前必须把器材烘干,可能电吹风即时吹观察实验即时做才能见到效果,否则摩擦起电将做不了。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题第二节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执教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原子结构。2.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重点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教具演示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1摩擦起电的定义,验电方法?2什么是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验电器的原理、作用?4电荷量、中和的定义?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要想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必须先学习有关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三.新课讲授。1.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正电)和核外电子(负电),电量相等,电性相回答问题反,中和,整原子不显电性。2.结构示意图――核式结构饱和原理: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强弱决定得失电子,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3.基本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库仑,作为基本电荷。4.摩擦起电的原因: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5.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6.分层练习评析。7.小结。第周星期第节年月日课题第三节电流的形成执教教学目标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重点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难点电流方向的规定。教具演示验电器两个、蓄电池、开关、干电池、小灯泡等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二.引入新课演示本节教材上图4一5的实验。这个实验表明在金属棒中发生了电荷的移动。三.新课讲授。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1)演示实验1:有电荷从验电器A流到验电器B(短暂)。(2)演示实验2:灯亮,说明在电荷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