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认识“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习本文的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学习本文的教学难点。突破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沉浸于文本,反复地研读文章,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教学方法背景导入法: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多媒体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诵读教学法:文言文教学应贯穿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美,欣赏语言美,感悟精神美。自主、合作、探究法: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与同学的交流合作中探究对文本及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营造气氛设计(一)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作者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觉得他是被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问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了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知县,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就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欣赏刘禹锡的《陋室铭》。设计(二)同学们,请看这张图片,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的外观图片。看到这幅陋室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唐朝大文学家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二、作者及文体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人。21岁中进士,授官监察御史。他热心支持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的文才受到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和大诗人白居易的赏识。他的散文清新活泼,富有韵味,著有《刘梦得文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到和州做官时在任上写的。“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三、熟读背诵。积累理解1.读一读:(1)学生自读,标注出难读的字词。(2)教师范读,学生按要求在书中注出难读的字音和节奏。(3)学生采用同位互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4)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5)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熟读或背诵,可采用同位或小组游戏接龙式背诵。2.译一译:(1)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①斯:这。②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③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④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⑤调:调弄,这里指弹(琴)。⑥素琴:不加装饰的琴。⑦案牍:官府的公文。⑧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⑨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表宾语提前。(2)学生圈点勾画,试译全文。(3)小组互译全文,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不能解决之处,提交全班共同讨论明确。(4)掌握重点句子的含意。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